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城乡供需 > 日常供需 > 打听个事 > 正文
    购物车
    0

    我们村里的故事

    书龙老幺     2018-06-03 15:17:22     浏览:3    回复:0    点赞:0
    发帖人:书龙老幺
    级 别
    贡献值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

    广元湾村的故事

    广元湾村坐落于四川省东北部一个偏僻落后的穷山村中。“广元湾村”这个村名儿,沿用至今已有那么三十来年的岁月了。之前,这里一直被当地人习惯称为“拐洋湾村”。在中国大地上无数的村庄中,这个村落只是一个极普通的一个自然村落,自古不起眼,也从未被外界所注意。但这个村子还是有着它特别之处,也有着它不寻常的一面。尤其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这里的一切悄然发生着变迁。这些年里,这里发生着一个又一个光怪陆离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还特别离奇,虽然这些故事至今仍被外人所不知晓。尽管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对于外乡人来说鲜为人知,一旦讲出来相信会令世人震撼的。不信,你就仔细读读。

    广元湾村地处本县西南位置,属距该县县城较远的一个偏远山村,在该县四十多个乡镇中属距县城最偏远之地之一,真正属于偏僻落后之地。此村落不但偏远,而且还属于山村地带。该村村前村后各有一座大山,周围也有几座小山丘,属典型的丘陵地带,山虽不怎么高,“皇帝”却很远。

    虽说广元湾村地处偏僻落后的穷乡僻壤之地,但它的地理位置又极为特别。因为它处于同省三个不同地区分别所辖三个县的三个乡镇交界之处。即如今四川省下辖三市(遂宁、绵阳、南充)分别下辖的射洪、盐亭、西充仨县,这三个不同地区的三县分别所辖的三个乡镇接壤处。这一来,就显得这个村子有些特别了。

    广元湾村处于川内三市三县三个乡镇接壤之地,无论距离本县本乡场镇,还是距离另外两个不同地区的场镇都较远,几乎都在五里开外的路程才能到达其中某个场镇。距其中最远的那个场镇大约十五里地。故而,从这个村子去任何一个集镇都不近。真正的穷乡僻壤之村落。当地流传着一句话语,将此形象地比喻为“一脚踏三县,鸡鸣全听见”。

    “广元湾村”这个名称,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对所有乡村全面实行实名制命名时所确定的。之前,这个村一直被当地村民口头习惯称为“拐洋湾村”。据说,早先因这个村子最东头一处生长着一棵洋槐树,此树因年头不短,长得杆粗叶茂的,又因这棵洋槐树的主杆生长得有些弯拐,形似一株歪脖子树,故而得其名。为了不脱离原音,为了接近旧村子名称的原意。故而,经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决定,最终定为“广元湾村”这个名称,沿用至今。由于在正式定村名之前,这个村子一直被称为该乡(公社)所辖的“八大队”或“八村”。此后,这个村子终于拥有属于自己真正的称谓,这不得不令当地老百姓感到踏实。

    其实,在改革开放前的早些年里,这个村子还是从相邻那个名为“凤头山村”的村子分离出来的呢。因为,曾经这两个村子一直合并为一个村。在一次地方行政体制分化与改制中,才把那个大村庄分离为两个形状与规模接近的村子的。两村之间仅一条小河与一座大山所隔,可谓脉络分明,一衣带水 。

    凤头山村地处广元湾村的正北面,此地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周围几座山都不怎么高。该村西北面有一条河流,此河又长又宽。这条河流被当地人一直称为“雍江河”。在当地已作古的那些先辈们的眼里,俨然把这条三五十米宽的河流视作“江”来看待了。雍江河的上游流经盐亭县境内,下游流入射洪县境内的涪江。此河隔断两地区的两个县,也是三地接壤之处的交汇河流,自古以来在当地的地理区域与水利灌溉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往昔有“公社”建制时,凤头山村一直被称为该公社中的“七大队”。后来改为乡的建制,就称其为“七村”。该村也是在改革开放不久后的那次全国乡村定名时,正式被确定为现在这个村名儿的。“凤头山村”这个村名儿,由该村之中那座不算高也不算矮,海拔大约300米的“凤头山”而得名的。

    广元湾村南面也有一座海拔近500米高的大山。但这座山一直没有真正的名称。有人称其为“元宝山”,也有称其为“金龟山”的,还有叫它别的什么名称的。总之,名儿很多,有些混淆。不过,当地人称其为“金龟山”的俱多。

    金龟山呈长蛇形,从广元湾村东头一直延伸至村西头。即从村头到村尾,一眼就能望见。村南面有一道山梁,山梁两侧各有一面山坡。如今,由于整个山坡被植被严严实实地覆盖,无论从那个角度欣赏其山形,均好似一条巍峨雄壮的巨龙平稳地躺卧于这村落之中一般。这座属当地众多山坡中最高的一座山坡地处两个不同地区所辖两个乡镇交界之处,属于两地的“分水邻”。即两地的分界线。这座山的北面为西充县所属的广元湾村,南面某一段归属盐亭县管辖。总之,广元湾村这个地方地理位置还是挺复杂的。若外地人到此,一时半会儿还弄不明白此地的渊源的。

    广元湾村自古贫穷落后,这不言自明。因为这里不仅地处偏僻之地,而且无论哪方面都一直非常落后。自古这里就特别闭塞,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前,这里几乎与外界隔绝。由于这里自古以来交通特别落后,距离乡镇不近,特别距离县城都较远。故而,这里就显得十分的落后了。一直不被该县县里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几乎无人问津。直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发展缓慢,不尽人意。

      过去那些年,从这个村落到周围几个乡镇的集镇或乡场上,几乎只能靠步行。因为通向有公路之地全是蜿蜒曲折、坎坷崎岖的小道。甚至有的是山路,随处会过河过桥。若遇雨天,或大雨之后的那几天里,这些羊场小道都会泥泞不堪,交通十分不便,行路特别艰难。故而,此地自古以来就特别落后的根源就是道路交通不便的原因所致。

    这里的人们就这样世代居住与生活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中。尽管这里如此偏僻,尽管这里如此贫困,尽管这里如此落后,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历来淳朴善良、坚毅勇敢、乐观自信。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在这里靠耕种为生,从不言苦,苦中寻乐,生育和养育了无数代人。后辈们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与美德,不辞辛劳,不畏艰辛,就这样精神振奋地劳作,世世代代一直以勤劳俭朴、正直善良守望着这方水土。

    一方水土一方人。这里淳朴的乡情与民风,造就了这里生存的人们只能按这里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法,因势利导并因地制宜地度日,不容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千百年来,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这里的一切几乎都未曾得到改变。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大好政策后,这里的乡村之中各方面却悄然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如今,这里可谓天翻地覆,真正的今非昔比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首都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属于中国历史性的大转折,勘称非同寻常。这次会议的决议,揭开了中国历史政治体制改革新的一页,把中国的发展与变革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从此,中国大地上吹拂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元湾村及附近许多村庄也沐浴在这股春风中,人们去除旧的思想观念,打破僵局,冲破桎梏,以平等自由的心态,轻松愉快地按土地承包经营制及大力发展家庭经济的方针与政策,积极、乐观、自信地为发家致富策划着、试探着、摸索着、奋斗着。

    改革开放施行没几年,广元湾村在村领导的集体决策与英明领导下,在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上下团结一致,大家齐心协力,终于为村里架设了电力照明线路,几乎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电灯。从此,使这个每到夜晚就漆黑的村庄不在黑暗,改变了无数年来这里仅靠煤油灯照明的历史。这里的人们为此无不欢心喜悦,大家对未来美好的日子更加期盼、更为憧憬。他们意识到这不只是电给他们带去了光明,在他们看来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带给他们的是更大的光明。由此让人们更加相信党和政府,更加相信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了。

    广元湾村当年安装电路前前后后还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呢。其实,就在广元湾村安装电的头一年,邻村的凤头山村已先行一步就实现了。由于本县电力资源匮乏,供应不了全县所有乡村的用电需求。就连县内有些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大小单位都得计划着配送。介于这样的情形,凤头山村领导着实费了一番心思,绞尽脑汁打算为村民改变生活条件。于是,决定与不同地区的一个邻县的某区镇(当时为县管区)的供电所洽谈,征得对方单位同意后,才得以实行愿望的。因为当时那个邻县在电力方面发展得相对较好,能够满足大面积供电需求,故而才使凤头山村达到理想愿望的。

    广元湾村村民见邻村村民用上了现代化的照明与电器设备,个个心生羡慕,强烈的愿望催使村民们无不早日跟邻村一样过上幸福美好的现代化生活,早日结束靠点煤油灯度黑夜的苦难日子。于是,在村领导的正确决策与英明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一致赞成与共同努力下,效仿凤头山村的做法,也安装起电路来。

    广元湾村在电路安装之前,经过多次召开村支部会议、召开村委会会议、召开村全体党员干部及村民代表会议,以及召开全体社员大会等各种会议,却迟迟定不下方案来。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安装电的资金筹集不起来。按原则,县里与区、乡不管,由村民自筹自办。但由于当时家家户户都处于家庭贫困之中,一时拿不出钱来,集体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做这项事情,这可把村里当时的几个领导给难住了。资金不到位,再好的事情也不能办到。因为处于改革开放的年代,与过去的完全福利及计划分配制度差异很大了。

    人,往往都会急中生智。聪明的村支书某日找到村里的一位“首富”,动员这位乘改革开放大好政策之风,靠承包附近几个乡镇的建设工程,很快成为当时人们特别羡慕的“万元富”发了财的那位村里当时出了名的小老板。因为这位老板姓罗,人称他“罗老板”。支书去找罗老板的用意,为的是动员动员罗老板为村里架设电线之事献计出力。罗老板毕竟是个明白人,而且还是个有见识、有胸襟的人,他对村里安电一事儿打心底里赞同,而且特别表示支持。那日,罗老板当即向支书表示自己不但赞成,而且自家还愿拿出一定的资金为村里集资安装电路赞助赞助。支书一听,当即感动不已。其实,这是村领导及村民们早就企盼的事情,也是大家所预料之中的事情。因为,在村里兴办这样些“大工程”上,不得不依赖这样些先富起来的老板了。可以说,这件事情是这个村子里有史以来最大的建设工程了。作为村子里最富裕的老板,能那样灰溜溜地躲到一侧吗?

    罗老板是个爽快人,他当时向支书表示,称自家可为村里这次安装电路赞助五千元,以示自己对全村的一点点贡献。看来,罗老板家里当时可不止“万元”之富了。

    尽管广元湾村当时是一个极其贫困的村庄,尽管村民中绝大多数家庭都特别贫困,但依然还是有那么几户脱了贫致了富的人家。当然,在为数不多的先行致富的人家中,像罗老板这样能进入万元户之列的,也只有罗老板一家。因为罗老板之前为附近几个乡镇的政府机关办公楼、影剧院、集贸市场、街道路面硬化等承包单干。那些年,他领着一帮自己的弟兄没日没夜地折腾,可没少赚钱。这回,为村子里安装电路一事,他慷慨解囊,愿意赞助一笔当时人们都认为“重金”的钱款,当时还是令村里村外许多人感到震惊的。

    然而,村里几个领导干部还觉得不满意,他们中有人认为像罗老板这样的大老板,还应该再多出些钱才能说得过去。几位同志一致认为,只有趁村里办这样“大事儿”的时侯,才能“敲”罗老板一笔。因为平常让他请大家吃个饭喝个酒的机会都难寻到。他们认为,反正罗老板给出的基数已定,何不再来他个得寸进尺,那岂不更好。

    在村里几位领导同志的怂恿下,支书着实显得有些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再次去罗老板家走一趟,找罗老板再做进一步的商讨。罗老板弄明支书再次前来的用意后,思忖片刻,低垂着小脑袋吧嗒吧嗒地一个劲儿吸着烟,一时难以拿定主意。毕竟罗老板是个爽快人,也是个有主见的人,在没跟家人做人任何商议的情况下,便很快拿定主意。不一会儿,只见他猛地抬起来头来,掷地有声,且斩钉截铁向支书表态说:“这样,既然大家瞧得起我罗某人,我就舍出大半家资,为集体的事情,为村民的幸福,做点贡献。大不了,我以后多包几处工程来干……”

    罗老板那日向支书表态称自家不仅愿为村里安装电路赞助5000元现金,而且还能为村里这次安装电路捐资购买架设高压线所使用的电线杆子。不单能做到这两项,同时还能为这次安装电路捐资一台10千伏安的变压器。这下,可把村支书给高兴坏了。随即,支书回村里把这一大好消息告知村里其他几位领导。大家知晓后,无不为之震惊,都感动不已。

    其实,罗老板家在改革开放前也特别贫穷。贫穷得他到了结婚年龄却没一个媒人登门为他牵线保媒,更没哪个姑娘愿意嫁他了。还好在罗老板是个特别自尊,而且非常好强的人。他不仅有理想、有志气,而且还不甘落后。尽管他人生得不怎么帅气,但个儿却不低。无论从模样上看,还是从性格上论,他都属顶天立地的汉子的那类。正因为罗老板勤劳勇敢、精明能干,正因为他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等方面都特别到位,所以才在改革开放这股春风吹拂中,才在这样的大好政策的社会氛围下,大干快上,发家致富的。

    罗老板在他刚越过而立之年,总算娶了一媳妇。罗老板的媳妇模样虽不算俊美,但勤劳朴实,为罗老板家当好家庭主妇。总之,他的这个女人在家庭里各方面还是非常称职的。在夫妻俩婚后的那几年中,几乎每隔两年妻子就为丈夫生下一个崽儿。在罗老板他家成了“万元富”,且盖了两间二层楼房时,他家也是三个儿子一个女儿的幸福家庭了。可以说,罗老板这时的这个家已然令附近许多村民所感到羡慕的了。

    罗老板这次不吝啬巨资为村里安装电路设施贡献财力,从表面看完全出于公心,完全是一种公益行为,是一种大公无私的良好表现。但真正知情人才会明白,罗老板做这件事其实也有自私的一面。不过,他的这种自私不完全为他自己,而是为了扶持他家的老二,即罗老板的二弟。由于在他家他是老大,他下面还有几个兄弟姐妹呢。姐妹们都出了嫁,且不论。罗老板的二弟当时还处于特别贫困之中,可谓一贫如洗、家徒四壁。之前,经人介绍,他二弟好不容易从邻县远方的一个特别贫穷的大山村中讨回一个面貌丑陋的女人成了个家,这婆娘跟他后好赖为他生得两女,但日子很难往下过。可谓捉襟见肘,度日如年。

    罗老板自家日子逐渐富裕起来了,但看着自己二弟一家子过着那样艰难困苦的日子,于心不忍,一直在寻求设法拉扯二弟一把,这样才对得起两位已离开人世的父母双亲。正巧,这次村里安装电路。借自家为村里捐助资金的时机,罗老板动了动脑筋,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别看罗老板书没念几天,充其量就是个小学毕业的文化程度。若论起心计来,恐怕有些大学校里的一些理工科高材生都未必能与之较量。的确,罗老板太能算计了。要不,他怎么能轻易当上当时一般人当不上的小包工头?要不,他怎么就很快发了家致了富,成为了令许多人羡慕的万元富呢?

    罗老板当初与村支书商讨赞助与捐资一事时,他向支书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其实,要说这个要求也不算小。罗老板当时要求村里这次安装电路最好把配电间设在村里那所小学西侧那棵黄角树旁,即罗老板与他二弟他们几家人附近的那块空地处。而且,建议将变压器也安装在供配电房间的顶部,这样便于他二弟之前在家开办的那家为附近村民打米磨面的加工房,由过去的柴油机动力拖动改为电力拖动。有了动力电的配送,这一来加工间里显得既干净,又方便。即省力,还节约成本。既现代化,又一举多得。这一切,都是罗老板付出高昂的代价所换来的,真正的好事多磨。因为当时唯一他二弟家的那间加工房才有使用动力电的需求,村里其他住户都是家庭照明。在对待这件事情上,罗老板真是用心良苦啊!不管怎么说,这可是件好事,并非坏事。无论怎么看,都是件值得大家称道的事情。罗老板这一举动,当时在当地轰动可不小,一时被当地老百姓传为佳话。本来,罗老板之前的名声就特别响亮。此后,他不但声名远播,而且名气更佳了。

    自改革开放几年后的广元湾村及附近别的村子中,逐渐突显贫富之间的差距来。当然,相对富裕一点的人家当时为数并不多。一个村子中,大约就那么三五户冒富的。说他们这些家庭富,其实也富不到哪儿去。只是与村子里那些贫穷户比较,还算得上富裕的。这里最富的人家,譬如像广元湾村的罗老板一家,只不过家里盖了几间宽敞结实的二层楼房,家里添置了一些现代化的设施而已。当然,现金也许有富裕。在添置的现代化设置中,有的家庭购买了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录机)。有的家庭居然还购置了一辆当时价格不菲的摩托车,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不但解决了出行问题有时还能带着家人四处兜兜风。在交通与运输上既显得方便快捷,还在他人面前略显风采。由于之前这个村子里没有安装电路,故而就算有钱对那些电器设备就只能望而兴叹了。之所以,对于那些在改革开放中靠勤劳和智慧很快富裕起来的家庭来说,无不急切盼望自己的村子里能早日安装上电。以便尽早实现现代化生活,也想享受享受城镇里那些人的生活方式。但对于那些依旧处在连温饱都还未得到真正解决的十分贫困家庭来说,村里安装电路已然是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儿。听说家庭里不但能达到干净与便捷的现代化照明条件,还能看电影、电视,还能听音乐与歌曲等以往只有城里人享受到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因此,听说村里正筹划着安电一事,他们能不欢欣鼓舞?他们能不感到振奋吗?其实,电影对于这里的乡民来说倒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早年,这种现代化的文化科技设施偶尔会在各乡村流动播放。只不过,像这样些还没使用上电气照明的村庄来说,放电影所使用的电只能使用可以轻易能搬动的小型汽油发电机了。当时看来,这样的小型汽油发电机已经够先进的了。但比起能直接配从的电力与电路来,还是落后了许多。若能达到这样先进与方便的电路条件,村民们能不企盼自己村子与自个儿家里早日实现吗?

    然而,一提到按户均或人头交纳一定的安装电路费用,一提到让大家集资来做这件事情,有些家庭就有些畏畏缩缩,甚至先前那颗炽热的心就凉了下去,之前的期盼神情就会变得黯然不振了。尤其那些平常日子就过得特别紧巴,比如有些连油和盐都省着吃,连猪肉都吃不上,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特困户,就更谈不上为安装电路而出资了。他们中有些人听说安装好电路后,还得按月交纳电费才能正常使用,更让这样些人揪心了。他们这些人哪里舍得过如此奢华的现代化生活啊!即使有这样的意愿,恐怕自家却没这样的能力来享受村子里多少年来无数代人没能享受到的现代化科技玩意儿的。

    介于这样些情况,广元湾村安电一事儿的集资方案就迟迟得不到落实。尽管当时村里的领导干部分批分期进入有些贫困户家中去做工作,尽管村里各社社长包干进入有那些贫困户社员家中去竭力动员。但各社都有那么一两户人家打死也拿不出这笔为数并不算多的现金来。不过,有些困难户只好跟亲戚朋友那里借些钱来满足这一愿望。有的家庭只好通过变卖家中值钱的东西,来填补集资款。有的向村社里做出承诺,答应只有等把自家猪圈里养的猪待到肥壮后卖掉再补交上。总之,各种情况都有。对此,村里却不能对这样的家庭进行减免。如果适当照顾这些贫困户,那么就很难一碗水端平。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失去偏颇,势必会造成其他集资户闹出分歧或引发意见的。

    经过几番筹划与商谈,村里领导为安电集资一事儿最终敲定方案。只好对于那些特别贫困户适当进行减免,对于即时不能交纳的特殊困难户规定集资款的交纳期限,允许他们这样些人家在规定日期内分期补交。村里决定这样做,最终的目的是让村里所有住户都能在这次电路安装中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要说村里的领导对待这些贫困户还是够宽容的。

    除了村民集资外,村里还挤用了部分集体资金。本来,村子里一直就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属于极度贫穷的村庄。最终经全村村民一致同意,将村里集体共同拥有的那所打米磨面的加工房变价出售给一户当地居民个体经营,所变卖的钱款用做村里安电的费用。同时,各社的保管室、牛棚等这些不怎么值钱的集体财产也设法出售给本社社员住户,所售钱款也充做集体安电所需。但这些集体财物不是说卖就能立即卖掉的,必须瞅准时机,得买卖双方自愿达成共识,才能实现。故而,广元湾村这次安装电路可算动了心思。可谓兴师动众。真正的动真格了。当然,这些做法基本上是效仿已安装使用上电的他村的成例而为之的。说来,这些做法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只不过对于广元湾村来说,能把电闹通,那就特别新鲜了。因为,自古以来这应该算做这个村子里做的一件最大的事情了。

    广元湾村从策划、规划、立项、动员、实施这一系列的过程,直至安装成功,前前后后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总算有了成绩。很快,各家各户的进户线基本到了位。几人组成的安装队,几月来不停地忙活着。他们干劲十足,热情不减,为广元湾村村民带去光明大显身手,施展着各自的技艺。安装队成员团结一致,为了让这个村子里的村民们能早日点亮电灯,他们几人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甚至有时还得加班加点地干上一阵,不到天黑不收工。这几位电工师傅的精神是值得大加赞赏的,他们的技艺与精神感染并感动着村里的村民们。同时,也鼓舞着大家。这样些精神与行动让这里居住着的村民们意识到,只有靠勤劳与勇敢才能脱贫致富,只有靠真抓实干才能迎得更美好的生活。就连村里有几个平日里出了名的懒汉也都被感化了。这几个混混儿,通过村里这次安电,此后也逐渐变得勤快起来。

    广元湾村这次安电的公共部位为集体出资与村民集资来完成,户内部位的所有线路与设施安装经费由各住户自家承担。对此,各家各户几乎都愿意接受。因为这样的方案还算合情合理,而且是说得通的。毕竟各家各户的家庭情况、房屋布局、房间数量等各不相同。再说,各家各户的经济状况也参差不齐。故而,各个住户的要求与需求只好由各自家庭而定了。

    经过一番折腾,广元湾村这次安电真正闹成了。最后,只差合闸供电了。此时,村民们都兴致极高,一个个都翘首以盼,谁都愿意自己第一个见到自家电灯的瞬间点亮,都想成为这次“变革史”的初识者与见证人。甚至有人整日闲座自家家中,专候这种看不见且摸不着的奇妙东西的尽快到来。当然,这可不是随便摸,也不允许随便触的。尽管这些愚昧的村民大多没有什么科学文化知识,但这一点他们还是能搞明白的。因为,他们似乎都懂得“电”这种东西的危险性。

    但在一切电力设施与电气线路都已安装完毕,供电方却迟迟不给供电,一拖再拖,让整个村子里的村民都等得有些不耐烦了。对方电管站的头儿称自己本地最近用电紧张,电力不足,等待一些时日后再说。

    这下可急坏了村里的几位领导,辛辛苦苦忙了几个月,花费了集体与村民们许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到头来却不见亮,这对集资安电的村民们更无法作出交代。当时可急坏了村支书这位村里的“领头羊”。此时,村里有一位“智多星”向村领导建议,要村支书亲自去请一请村里一位有名的那位罗老先生帮忙去管电的那个区镇里走一趟,帮着寻找那个区供电所里一个管事的要害人物,与对方通融通融,看能否能早日供上电,满足大家的愿望。因为那位罗老先生是他们这个村的一名农村医生,而且还是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当年,罗医生已年近花甲。别看罗医生当时年事已高,但他身体健康,腰板特别硬朗。只是罗医生家庭子女众多,一直处于贫穷之中。村领导都知道罗医生整日四处为人瞧病,走南闯北的认识人定会不少,而且他们都知道罗医生为人很好,请他去准能成。

    果然, 罗医生在村支书的邀请下未作任何推脱,当即答应愿意为村民们效劳。并表示为村里这次干大事儿尽自己的一点力,称只要自己能办到的一定去为。因为罗医生认为这是自己分内之事,可以为村民们做点有益的事情,自己内心也感到荣幸与自豪。再说,早些享受现代化的“光明”也是自己及家人的强烈愿望。于是,罗医生那日满怀信心,且成竹在胸地带着村支书,徒步到邻县与自家邻乡的那个乡场上,然后乘公共汽车去往所要去的那个区镇。

    到那个区镇上,已近傍晚时分,支书征得罗医生的同意,他俩到那个区镇后先去一个集贸市场买一只大公鸡。那年月,一只大公鸡作为礼品也算不错,但略显穷酸,只好将就,谁叫他们来自贫困的山村呢。

    村支书与罗医生买好礼物后,东拐西转,四下打听,总算找到要找的那位管事人的居所。原来,此人正是区供电所的主管,此人姓陶,人称陶所长。那个区所有的电网安装与电力供应全由他一人拍板说了算,人称“电老虎”。当那位陶所长弄明罗医生他俩的来意后,先是客气地请骆医生上座,然后将就他们买的那只公鸡让家里人当即宰杀掉,炖熟后端上桌来。随后取出一瓶当地产的好酒,再炒上几盘素菜,算是招待客人。支书在一旁还一直挺纳闷,心想骆医生与这位所长一无亲二无戚的,人家为何对他如此热情?在那位陶所长与罗医生一边喝酒吃菜一边谈话中,才听出些原尾。

    原来,陶所长的老家在乡下,早些年他还在某乡电管站工作。十年前,他母亲病重,请了许多远近有名的医生医治,均不见效。特别孝敬的儿子听别人介绍,不辞路途遥远找到广元湾村的罗医生,请罗医生去他家为母亲诊断并治疗疾病。经过罗医生一番认真细致的诊断,给出处方。患者服了几服汤药后,居然痊愈而康复了,这让陶所长及全家激动不已。没花多少钱就治好了生命垂危者的病症,这真是一个奇迹。当时,让病患者家人感恩不尽。故而,多年后陶所长仍然记得这位品德优秀且医术精湛的罗医生,可以说终生不忘。

    那晚,陶所长与两位客人共进晚餐时,与罗医生谈论的都是一些过往的事情,陶所长却只字不提关于给对方供电的事儿。当时,可把支书给急坏了。其实,当时弄得罗医生自己为此事心里也没底,但他相信陶所长最终一定会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的。支书在一旁默默地陪着陶所长与罗医生喝酒吃菜,静静地听着他俩叙旧,心里越来越感到焦躁不安起来。此时,尽扫支书往昔在村里大会小会及村民们面前那一派威风,为了达到目的也只好甘败下风一回,心里自然不是滋味,尽管如此,也得逢场作戏,只好强装笑脸。看来,官儿也有自己难堪的时候的。

    不出罗医生所料,当陶所长喝到兴致极高时,总算转入正题。只见他左手握着酒杯,趾高气扬,似醉非醉,但他郑重其事地对两位来者表着态,要客人放心,称对方乡村虽然不属自己县区管辖,但之前既然双方早已有所交涉,一定按当初的协议办。并称看在罗医生的面子上,自己次日便安排那个乡的电管站给对方及时合闸送电。

    这下,支书与罗医生百感交集、兴奋不已,激动得都快说不出话来。罗医生当时笑眯眯地对陶所长说了几句道谢的话语。对方再次承诺,称一定尽快办理。并要两位客人回去等着,并表露自己一定会让对方村子的电灯早日亮起来。他次肯定的答复,让支书与骆医生心里更有底了。那一夜,兴奋得他俩迟迟难以入眠。

    第二天午后三点,广元湾村事先培训好并新任命的农电管理员接到正式通知。那个乡镇的电管站通知他方做好一切准备,称当晚六点准时供电。果然,到了当晚的六点时分,变电站的电源指示灯准时点亮了。随着农电员的一路一路合闸供给,村里家家户户的电灯陆续亮了起来。此时此刻,让久违了的村民们,及村里所有的领导,以及参与这次安电施工的所有人员兴奋不已,欢呼雀跃,激动万分。但他们中许多人并不知晓电力的顺利供给,其中有罗医生的一分功劳。但罗医生为此不争名不图利,权当为乡亲们做点自己力所能竭的微薄贡献而已。

    自从有了电,这个村子里的夜晚不再黑暗,从此给村民们带来了光明,结束这个村庄千百年来人们使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使这个山村打破了往日的沉静,而不再那么寂寞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电器设施与电器设备的进入农家,有些家庭随即添置了诸如:黑白电视机、收录机、日光灯等家用电器设备进行享乐。自这个村子里有了电以后,更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见到了未来的光明。后此,他们生活得有滋有味,处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广元湾村家家户户虽已通上电,但得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很难得到保障,停电是经常的事情。毕竟邻县首先得满足自己区域的用电需求,才能考虑为其他地区供应。每当到了漆黑的夜晚,正当人们须要使用电的时候,它偏偏要停上一阵,或停上一宿。甚至停上一整天,或停他个三五天。总之,时有时无,让人特别反感,甚至生厌。有时,待到人们都早已上床熟睡后的半夜时分若起得床来小便,随手那么动一动自家的电灯开关,却有电了。由此,村民们气愤并戏谑地将其称之为“屙尿电”

    广元湾村虽然自古属于贫穷落后的村子,但这里却算得一个人才辈出的地儿。除了上文中面提到那个家庭经济特别富裕并富甲一方的“万元富”罗老板,与那位医术特别精湛且挺会为人,并名气不小的罗老中医外,改革开放前后的那些年月之中,从这个村子先后走出了不少各方面的人才,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提到广元湾村的人才,就不得不提及这个村子里那所小学校。这所村里头唯一的教育基地就坐落在位于村子中部位置的山脚下。当初,村里的前辈们考虑把学校建在这里还是有着它一定的历史根源的。一则,据说这里风水很不错。二来,地理位置处于整个村庄的中部,大概为了便于孩子们上学,让村里所有学生在上学路途中都能得到便利。再则,为了村子里凡开个大会、聚个会,或举行个什么活动什么的都方便。因为村里当时连一间半间象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就跟当年游击队似的游走办公。那些年,整个村子里无论大会小会,搞个聚会,举办个什么活动等,几乎全在这里举行。这样一来,这里便成了这个村子里唯一的教育基地与活动场所了。故而,这里时常会显得热闹非凡的。由此,这里不仅成里这个村子里的中心之地,而且还是一个人气较旺之地。尽管这里处于山区之中,几乎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尽管这里处于与世隔绝的偏僻之地并极其闭塞,但有了这所学校的存在,仿佛村庄里的一切生气与活力尽从这里彰显出来。

    村里那所小学校显得有些简易破烂,学校后面是那座大山, 前面是村里那条乡村小道。这条道路非常狭窄,但不陡峭,也不用爬坡上坎与过河过桥的。道路两侧是土地与稻田,说来地理条件还算可以,比起有些地处山坳里或半山破的学校与有些家距学校较远的学生来,这里的条件应该算作好的了。学校仅一层高,以砖、石、木瓦与篱笆等材料建造的普通房屋。教室前后都有窗户,是用木条制作而成,又长又高,间隔有致,没有任何遮挡,且透风。学校内共两间大小符合规格的教室,两间不大的教师寝室。地板不平整,属土地面,每遇扫地十分费劲,小孩子力气小,把一堆一堆的土往外清除极为不易。其中,一间是公办教室,属于国家正规办班,里面桌子与凳子全是木制品,正规的巴壁黑板,尺寸、高度均符合国家标准。另一间是民办教室,属于村集体办的班。除了凳子是木制外,其余条件设施几乎全是石板、石条制成,就连黑板都是一块又大又厚的石板漆成黑颜色斜置于最前面。

    学校里一般配备共两名教师,一个是公办教师,一个是民办教师。公办教师是经过市县正规师范学校培养毕业分配来的国家工作人员,民办教师则是在农村文化程度偏高的(比如有些高中毕业的中学文化程度)附近农民临时代课。那时的民办教师几乎文化水平都较低,其中有的自己连语文课本中最基础的拼音都不会,还到学校里教育孩子们,真是误人子弟。不过,由于当时国家师源匮乏,只好临时聘用附近有一定文化知识的“社会人才”来过渡了。那些年代里,由于整个中国大致都如此,极为普遍的情况,也只好这样将就了。

    广元湾村这所学校里,当时一般设置三个年级共三个班,即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级。由于学校只有那么两间教室,一般在公办的那间教室里挤两个不同年级的班,由公办老师一人执教,这样的形式称为“复合班”。尽管教室条件简陋,又特别拥挤,但同学们一个个依然还是显得非常幸福愉快的,他们都觉得在学校里特别舒适。孩子们个个充满了激情,求学的兴致不低。毕竟他们各自坏着一颗童心在这里成长。只是在这里任教的公办老师显得比较辛苦,既要轮换着给两个班讲课,还要批改那么多学生的作业。这且不论,不同年级的两个班级所有课程全由他一人授课,实属不易。

    学校右侧是一块偌大的晒坝,这是村里学校东侧紧邻那个社(生产队)的集体公共场所。这是那个社里社员们时常堆放、晾晒或存放与置放粮食或器物等的场地。这个坝子,有时也作社里的各种会议、聚会等活动的临时场地。只要社里每遇放映露天电影,必定在这个大坝子里进行。加之村里的学校建在坝子的西侧,就显得这里更加集中,就显得这里更加热闹了。

    校舍前面是一块不算宽阔的操场,这是专供在校同学们聚会、集合、操练等活动的场所。有时,只要学校东侧那块邻社的晒坝一旦空旷或闲置下来,老师与同学们便会利用这块大大的场地搞一搞体育活动。比如同学们在课间休息时的短暂活动,或体育课里的一些一体育训练及体育活动等。

    操场前面就是稻田,稻田与稻田之间隔着的就那条羊肠小道。紧邻学校西侧是一所破得不能再破的厕所。厕所是用一些不成形的废石块临时砌的一处矮小房屋,共两间,男女各一间。那厕所显得所既狭小又简陋,大便处由几块又长又大的石条设置而成的,各自的间距偏大,若孩子们不小心还会掉到粪坑里。

    紧邻厕所西侧有一棵高大粗壮的黄桷树,这棵树虽算不上什么古树,但若细算起来它存活的年岁应该也不短。据当地年长的一些村民推测,这棵黄桷树的生长期距今大约在那么七八十个年头上吧。这棵树干粗壮且枝繁叶茂的风景树依傍于那所小学校,陪伴着一代又代在这里上过学的孩子们成长,仿佛学校一位守护神,俨然师生们一位忠实的伙伴。因为这里的孩子们在闲乐时,它还会成为孩子们爬上爬下进行玩耍的乐园。故而,这棵老树不但是村里的一道美丽的风景。而且还是学校里老师与同学们的亲密伙伴。

    村子里的孩子一般在上学年龄都会在村里这所唯一的小学校里启蒙入学就读,从而接受正规教育,开启他们各自人生知识文化与智慧之门。当然,也有个别去邻村读小学的。比如,有些随父母在外启蒙入学孩子,或个别从这里转走的学生。当然,也有邻村的来这里启蒙入学孩子,或个别从外村转入的学生。应该说,这所小学是这个村子培养小学毕业生与升入初中生的摇篮,是这个村庄孩子们接受初始教育的基地。因为这所学校曾经还办过几期幼儿园班。故而,将其称为这个村的教育基地与人才摇篮,一点不为过。

    早先那些年里,在这所学校接受教育期满毕业后,即在这里小学毕业后考上初中的学生,就升学到乡里办的初中班里就读。没被初中部录取的学生有的继续复读,有的索性就此辍学,回家跟父母及家人一起种地。这样些少年中,有的年龄混得稍大些后再谋求新的出路。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那些年中,各地学校资源有限。当时国家根据具体的发展情况与现实能力,按计划配置教育资源与控制招生规模。故而,各地小学毕业生能顺利升入初中的学生为数并不多。而且,各地各方面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就此,各地只好结合本地实际,根据各地自身的具体情况而定了。对于广元湾村当地的那些小学校来论,那些年中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大约比例为20%左右。故而,那些年中谁若能念完初中也算多少有些知识文化的人了。那就是说,在中国广大的农村许多地方,尤其在那些偏远落后的贫困山村,只上完小学的人多如牛毛。可以说,这样的人在许多山村之地比比皆是,不觉为奇。

    其实,这还不算什么。再往前推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那些年中,各地农村均存在许多文盲。所谓文盲,就是那些一字不识的白丁。即那些连一天书都念过,或连一天学堂也没进过的没有任何文化知识的人。当然,也包括只念了几天书,或进过一两年学堂而中途辍学的小学未毕业的人。总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年代中,初中毕业生还是挺受社会欢迎的。若是上完高中、幼师、中专、师范,或一些职业技术培训班等这样些比初中文化程度高出一级一类学校的知识者,更加受用于全社会。像这样些人,基本可以归为文化人。

    广元湾村所在的乡名为“同德乡”。同德,作为地名极妙。并不是因为其好听,也不是因为它好记。关键在于其内海深刻,并意义深远。而且,极具引领、启发、启示、传承的含义。细琢磨,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以发扬、继承、弘扬、传承道德观念与理念,践行德操为水准,大力推崇与弘扬同心同德的优良民族气节,建造同心同德的社会氛围,使全中国、全社会的中华儿女一直保持同心同德这样一个团结、友爱、真诚、友善、和谐、和睦的社会大家庭之中,这该是多么崇高与美好的理想与愿望啊!

    然而,这个乡不但让在这里生活着的人们世代铭记这一点,而且把同心同德中的“同德”一词作为其地名,其意就不言自明。那就是说,这里的先辈们要后生永久遵从中华民族一贯以德为重道德理念,同心同德重在要“同德”这一道德水准与精华的意义之所在。这个地名确定在这个普通而偏远的一乡之地,由来以久。它既不是虚浮的标榜,也不是无谓的招牌,更不是什么碑呀祠呀什么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中国之乡的一个真实的地名。在中国偌大的国土之上,在全国四万之多的所有乡镇之中,除了这里有个“同德乡”的乡名外,或许在祖国各地的某些地方也有与其同名的市县或乡镇。即或有,为数也不会多的。不管怎样,诸如这样有意义、有实质、有内涵的地名不但可以存在,而且还应该多设置,方能彰显中华民族之本性。

    同德乡广元湾村是其所属县最偏远的乡村之一,距离本县县城较远,历史以来由于交通不便,故而这里一直显得特别贫穷落后。地理位置偏远与交通十分落后,乃这里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的最终根源。因为同德乡乡场(即同德乡政府所在地)的街心距本县县城大约四十公里的里程,广元湾村最末端距同德乡乡场在地的街心大约七八里地的里程,那么合计下来,广元湾村距其本县县城大约有那么近五十公里的里程。说起来,还是较偏远的。这个村子不但距离本县县城较偏远,而且距离附近几个不同地区的县城同样偏远。相对而言,其中有两处略显近些,但两地彼此之间相距也在三十公里以上的里程。再加之那些年道路交通条件的落后,故而这个山村及附近那些与之相似的村庄就显得十分贫穷落后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同德乡共办有三所初级中学学校,历年来培养出本乡无数的知识青年。一处位于乡场(龙台场)附近进本县县城方向公路一侧,龙台场即同德乡乡场的别称。该校乃小学与中学两个不同学别的校合所,属于民办。这所学校,为附近同乡的几个村庄的学生们提供上学条件。故而,这里的初中部又名为“民中班”。一处位于紧邻广元湾村东北面的九村,该村后被命名为“玉青山村”。这所学校也是小学与中学两个不同学别的校合所,同样属于民办。这所学校,为附近同乡的几个村庄的学生们提供上学条件。广元湾村北面紧邻那个名为“凤头山村”(即早年的七村)的邻村,即凤头山北面的那个村,同样建有一所规模不小的学校,也是小学与初中部的校合所。这所学校属于公办,即一直由国家出资办学。同样为同乡附近几个村庄的学生们提供上学条件。

    历年来,这三所相对集中并布局合理的学校解决了全乡孩子们上学与求学的愿望,为该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忘却的贡献。先后分别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社会、家庭的各级各类人才,可谓功不可没。但由于那些年此地一直处于贫困落后之中,这几所具有一定规模的校合所由于学校环境较差和教学条件落后,特别各校的教室与校舍都处于破烂不堪的境况中,可以说达到了风雨飘摇和难经风雨的地步了。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中教学,令谁都不会安心,令谁都不会放心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特别自改革开放后,各地逐渐有能力集中精力为人民办好事、办大事,此时的同德乡在教育改革与改建学校等方面就大有起色。

    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同德乡在县区(当时还存在县管区的建制)有关部门与相关领导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该乡乡场东面不远处名为“雷打嘴”的地儿新建了一所宽敞结实,而且稍具现代意识的教学楼。这栋教学楼占地面积并不怎么大,但他布局合理,规划得当,环境优美,形式新颖。应该说,这所新建的学校属于当时这个乡,乃至附近许多乡之中学校环境条件最好的了。

    同德乡新建的学校是按两排平行相对的楼房设置建设的,两幢楼房均为石、砖、木、瓦、水泥预制板等材料结构而成的现代新式楼房。楼房内各房间的窗户均为采光效果极佳的玻璃窗,这些方面都是符合教学的实际而实施的。学校北面那排二层楼房为教学楼,上下各六间宽敞明亮的房间,均做教室使用。教室内外的规格、设施等均按国家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建造。虽算不上当时的一流,但也符合国家标准。学校南面那排二层楼房为教师楼。上下各十个房间,均做教师的寝室使用。学校里的几位领导与所有的教师都住在这排楼的房间里,基本按每位老师各配置一间寝室原则分配。故而,这样的单独间大家习惯称其为“寝室”。以当时的条件,包括校领导在内,也只能分得一间寝室住,办公与就寝全在各自那间寝室里完成。要说这些领导与教师当时的生活还是挺艰苦的。新学校刚建成那些年中,也有两名教师共住一间寝室的。譬如那些年轻的未婚教师,或新进入学校任教的单身教师,就只能暂时委屈委屈了。教师住房紧张,在当时各地均如此。这所新建学校的寝室说大其实也不怎么大,说小也不算小。总之,还是按照国家标准与规范来设置建造的。

    新建这所现代化学校的两排楼房相对而立,两栋楼之间相距三五十米。两排主楼的西侧为一层瓦房的学生食堂,食堂分外职工食堂与学生食堂。教学楼的北面设置有操场,教师楼的南面为公共厕所。厕所西侧下方不远处,紧挨一块稻田边,建造了一口大大的水井。这口井,专供学校全体师生的生活用水。新学校建造在通往县城公路的一侧,交通还算便利。总之,这所新学校的地理位置不仅交通方便,而且环境优美,非常适合教师与学生们在这里工作与学习。

    同德乡新学校建成后,根据县里有关部门的指示,在合适的时机停止之前那三所旧初中其中两所的初中办学。即暂时保留乡场附近那所民中班。随即,将全乡的初中生大部分集中在新建的公办学校内就读。整合后,在教师的配置上也做了新的调整,尽力达到合理,力争达到国家教学规范,并逐渐完善校内的一切建设。该校除了初中班级的设置外,还设置了两个小学班级。从此,这所新学校按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正规化地进行着一切教务事业。从此,使该乡在教育方面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使这个乡里的教育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学校落成并正式启用后,名称被定为“西充县同德乡完全小学”,乡亲们都习惯称其为“完小”

    广元湾村小学毕业后升入初中的学生,一般都会在这所“完小”里完成各自的初中学业。在这里上学的初中生,几乎全来自于全乡12个村庄。他们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来求学,特别艰辛。尤其像家住广元湾村的那些学生,前几期每日早晚都得徒步7-8里地的路程往返学校。一般到了初二的下期,由于学习任务逐渐加重,为了节约时间,为了集中精力,学校会动员那些离校相对较远的学生住校。对于临近中考时的学生,学校还要求每晚必须坚持上晚自习。别看这所学校条件不错,但当时学生的生活状况极差。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学生食堂里靠蒸米饭填饱肚子。这种蒸米饭,又被当地人习惯称为“蒸盅盅饭”。即在这里蒸米饭的学生,各自从家里带上一口大小不等的饭钢、饭盅或饭盒,并自带粮食去食堂集中蒸。学校食堂里专门配备了1-2名工作人员,负责为学生们蒸饭。凡蒸米饭的学生,只需向学校交纳一定的蒸饭费即可。即在学校内买饭票取饭。当时,学生们饭后连汤都喝不上一口。由于学校里也没有开水供应。远地住校的学生,每晚在晚自习后只能把从自家带到学校的被褥等打开,铺在临时拼凑起来的课桌上,与同学一起就寝。这些学生这样的生活条件,要说在当时那样的年月里还是比较艰苦的。

    在乡“完小”上完初中毕业后,绝大多数都不能升学。每届毕业生中,总会有那么几个,最多不超过二十个的初中毕业生从同德乡“完小”升入高中、中专、幼师、师范学校,或其他什么职业技术学校等这类学校,继续着他们各自的学业生涯。就如同一次次的选拔赛,也似一场场残酷的淘汰赛。总之,被淘汰下来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只好回到家里。这些初中毕业生回家后,有的跟父母及家人种庄稼,有的等待时机另寻出路,有的拜师学得一门手艺或技艺改变自身。有的到规定年龄后,选择入伍保家卫国,进入部队这所大熔炉里进行锤炼,寻求自己人生新的未来。也有为数不多的落榜生不甘落后,仍然坚持求学继续复读的。

    由乡“完小”升入高中的学生,一般都到所在区镇里的中学里读书。也有去别的区镇里读书的,也有去本县县城或去外地念书的。无论在哪里上学,若高考时能被某所正规学校录取,那就真正算得上乡村里走出的人才。二三十年前的那些年月里,能出这么个人才,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跟如今的招生政策与招生名额相比较,过去那些年能考取大专或大学比登天还难,那可不是轻易就能成功的。

    尽管如此,历年来从同德乡“完小”完成初中阶段学习凡毕业后升了学的学生中,考取各级各类中高等层次学校的也为数不少,可以说层出不穷。当然,这些同德籍的优秀人才中,也包括个别在其他学校完成初中阶段的学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某一届高考中,西充县出了第一个清华大学录取生,这名学生就是同德乡某村的人。而且,这位学生初中三年的学业就是在同德乡“完小”完成的。此人当时一举成名,震惊了县内外。在这个首例特别优秀人才的鼓舞下,此后这个乡陆续也走出许多优秀的人才。

    就在同德乡那个清华大学生突颖而出后的那些年中,广元湾村接连那几届暴出许多人才来。就在广元湾村小学校邻社的一户人家中,接连出了两名大学本科生。而后的几年中,这个社里又出了几个人才。其中,有的考取川内某地的公安学校,有的考取川内某地的师范大学,有的在部队提了干,有的在单位里升了官。对此有人疑惑不解,甚至怀疑这个社所在的地儿风水很好所带来的好运。其实,这都是家庭培养与自身努力的结果。哪有什么天神与地神来助啊!无论什么人,只能靠自己勤劳与智慧才能获得成功的。因为,命运是主宰不了人的本能的。

    此后那些年中,广元湾村所属的各个社里陆续都有人才的出现。隔个三年岔个五年,就会出那么几个大专生或大学生考取国家学校的喜讯传出。当然,其他乡村也如此。只不过,像一个家庭里接连出了两名本科大学生这样的奇怪事情,在当时的当地实属罕见。而且,这户人家这兄弟俩,一个考取川内某所有名的大学,后来分配的工作单位与工作岗位都令许多人羡慕。另一个当年考取首都北京一所经济类大学校,毕业后留京,在国务院某部门里从事某项管理工作。这样些从贫困山区里靠自身的努力拼搏与辛勤奋斗出来的人才,不但为自己的家族与自己的家庭争了光,而且还为他们所在的乡村,乃至他们所在的县争了光。这样些从偏远山区的贫穷家庭走出来的人才,是值得后生们学习的,是值得国家、民族与社会尊重的,是值得人们大加赞赏的。

    别看同德乡这个地方非常偏僻落后,但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才从这山村走出。大约在清朝末年,也就是在广远湾村邻村凤头山北面有一村,名为龙台寺的地儿,即过去的4村,如今的“龙台寺村”。此地可称一个地杰人灵之地。早年,此地建有一所以木质材料为主的房屋。由于房屋貌似一座寺庙,故而一直被当地人称其为“龙台寺”。早先,这座房屋不知做何用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前的多年之中,这座木房被用做教育基地,将此处设置为当时全乡最好的小学兼初中部,而且还是国家办学,可见此地在整个同德乡当时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远在清末时代,从龙台寺这里就出了一名全乡唯一的进士。这名进士名为“黄道源”。

    据有关资料记载,黄道源当年考取进士后,当即进京面见当朝皇帝。当今天子见其品貌端正、气度不凡、才华出众,于是决心先锤炼锤炼他,着重培养培养他,日后欲委以其重任。于是,先将他派遣甘肃某地一个偏远的小县任职。起初,只是给他一个县令的官职。但黄道源不负皇恩,不辱圣命。到了那个县后,他励精图治,为民谋福。可令黄县令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年轻轻气盛、正直清廉等行为,触动了当地一些恶势力与地头蛇等与朝廷敌对的势力。于是,在遭当地人暗算中,黄县令在此地难以待下去了。当时,朝廷某些官员听信谗言,奏报天子。皇帝在不明究里中,将黄县令贬谪官职。后来,黄道源被当地人排斥得连一官半职都没了,弄得自身难以得到保全的地步。他见势不妙,只好选择离开这个鬼地方。在穷途末路与穷困潦倒之中的黄道源,最终落得个连回家乡盘缠都没有,只好在当地一些曾经要好的朋友资助下才勉强回到家乡同德。

    回到家乡后的黄道源,感觉有些失落,同时也对官场险恶生厌。于是决心在老家利用有利资源,每年种上几十亩土地,并每年养几十多头猪。在黄道源的辛勤劳动下,几年的功夫就发家致富了。于是,他将所挣得资财拿一部分来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首先,他济济附近一些处于苦难之中的贫困家庭。随后,他拿出自家大部分资财在乡里某地靠一条小河边修建了一排木质楼房并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后来,随着这里的人气旺、贸易多,于是这里逐渐繁荣热闹起来。渐渐地,这里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该乡的一个较为集中的集市。后来,乡亲们为了纪念这位品德高尚的老人,将此地称为“龙台场”。为什么人们取其为“龙台场”呢?大概因为黄道源是龙台寺人的缘故吧。

    大约在公元1940年,同德乡真正成为国家建制乡。当时的乡政府驻地位于龙台场西南方向不远处,即西充县同德乡与射洪县仁和镇接壤处的位置。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便将位于龙台场西南方向不远处的原同德乡政府驻地迁至龙台场乡场上。从此,龙台场即为“西充县同德乡人民政府”所在地。

    同德乡历来人口不多,一直保持在一万人之多的数额。此地地处该县的西南位置,属全县最偏远之地。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从为搞过工业生产。加之这里地势平坦、风景优美、风光秀丽,没有任何污染,当地人食用的食品均为绿色食品。故而,这里又被称为“生态之乡”。全乡一直以12个村的建置,面积不算大。此地农业生产主要栽种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红薯、棉花、辣椒、柑橘等农产品,同时兼以养蚕、养猪、养牛及养殖鸡、鸭、鹅、兔等这些家禽家畜为辅。由此,养育了无数代本乡本土的人。

    这里的人自古勤劳正直、坚毅勇敢、乐观自信。故而,这里历来民风淳正、乡情淳朴。这里的乡民生活俭朴,生产方式简单,一切都显得十分落后。自古以来,这方水土一直靠人力而为,主要以担、挑、背、抬、拉、推、扛等人力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本能。之所以,这里的一切依旧显得那么原始,自然就显得有些落后了。尽管如此,这里的人们却从未怕过苦,也从未惧过难。他们吃苦耐劳与不畏艰辛的精神感染并鼓舞了一代一代的家乡人。这一切,培养并锻炼了无数同德人的优良品质。

    在同德乡全乡之中,自古以来应该数龙台寺这个地方最有名气。除了稍早年的黄道源远近闻名的这位文人外,在近些年中的龙台寺及其附近几个村庄里,先后考取各级各类国家正规学校的却为数不少。其中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这块灵秀之地接连出了不少师范学校与师范学院的学子。当然,进入各地其他有名大专院校的也大有其人。除此之外,此地也不乏有在全国各地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部队中从事工作或担任重要职务的,也有在社会各阶层的各行各业中干得特别优秀,挣了大钱发了大财的。故而,这个地方就令人刮目相看了。

    当然,除了龙台寺这个有名之地外,整个同德乡的其他乡村里,同样也辈出各种人才或人物。只不过,这些人中各自路径不同而已。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些年中,这里不断涌现能人。他们中有的立足家乡致力发展农业或其他专业,有的出门在外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事业。他们在全国各地挣钱,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无论留守家乡的,还是在外谋求发展的,一个个都为建设祖国,一个个都为建设自己的家乡,一个个都为建设自己的家园奉献着各自的聪明才智,挥洒着各自辛勤的汗水。他们一个个热情洋溢,他们一个个激情倍增,为创造美好的未来努力着、奋斗着、前进着,为明天更加美好的生活向往着、憧憬着、追求着。

    过去,在广元湾村这样些山村中,生活着的一些先辈们大多数就待在自家生活这块天地里。有的大不了能偶尔上一趟附近的集市赶赶场,这就算见到最大的市面了。有的一辈子连县城都没去过,更不用说更大更远的地方了。外面许多情况他们一概不知,许多新闻与消息只能靠道听途说的传言而获得,外面的情况他们只能进行胡乱猜测与凭空想象,极为落后之地。就连村里的领导与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也只能靠看看报纸、杂志、通知,或听听广播、听听收音机等这些媒介来获取外界信息。

    自从广元湾村通了电,这里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闭塞了,乡亲们可以通过电视直接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了。通过电视,不但可以及时收看祖国各地的新闻,还能欣赏各类文化艺术节目,一下丰富了村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自此,这里的人们生活得更有滋有味了。

    不过,刚通了电那些年,村子里能添置电视机的家庭为数不多,可谓寥寥无几。即或能买上电视的家庭,也只能买一台体积不大黑白电视机来凑合凑合。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前进,随着社会的经济的不断发展,村里拥有家用电器的逐渐增多,电视机的饱有量就随之增加,人们的生活一年一个样,几年大变样,许多家庭的日子就越来越好过了。

    广元湾村安装好电几年后,村里的几位领导又开始筹划着另一项大型建设工程。这项工程,似乎比之前的安装电更为巨大。因为村里准备修建一条乡村公路,改变这个村自古以来没有乡村道路的历史。

    说到修建乡村公路,其实此时人家别的乡村早已完成建设,已经使用上了。那就是说,广元湾村这个时候计划修建乡村公路,已经落后于别的乡村了。远村且不论,就说邻村凤头山村吧。早在两年前,该村就将其本村那条乡村公路修建完成。凤头山村的村民,早已享受上交通所带来的便利了。在这方面,广元湾村又滞后了一步。

    在村领导的筹划与带领下,在村民们的积极参与和极力拥护下,前前后后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总算把这条平坦宽阔的乡村公路闹成。尽管村里的道路比过去那条小路平坦许多了,尽管村里的道路比过去那条小路宽阔了许多,但依然还是土路路面。还好在这条道路的路基比较夯实,全用不成形的废石块堆砌而成。这下,无论大车小车都可以进村了。尤其当时那些满路奔跑的拖拉机,一辆接一辆欢快地在这些乡村路上奔进奔出,打破了往昔村庄的沉静。

    要想富,先修路。还真是这样。由于村里的道路修通了,村民们中有些家庭就陆续改建、扩建、新建起自家的房屋来。毕竟在建筑材料的运输上比以往便利了许多。此后,村里的各项建设不断。不是东家在撤,就是西家在建。不是张三家盖房,就是李四家建屋。总之,此后的广元湾村,要说最忙碌的就得算那条已建成的乡村路了。

    这条乡村道路出了村东头,就与两县之间相连的那条省级公路相连接。这样一来,此后这个村子的村民们出行与运输等各方面都便利了许多。尤其去本乡乡场或附近其他场镇上,都会觉得既便利又缩短了路程。若进本县县城,仿佛比之前更方便快捷了。这一切,都是修通村里的乡村道路带来的好处。这让这个村庄里的村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等各方面,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广元湾村修成这条乡村路其实费了不是精力,也花费了不少财力、人力、物力。首先,对路面拓宽所占用的土地要进行丈量与测算,进行合理的配置,并再次分配与调整。这就需要与沿路两侧的土地承包户进行沟通,进行协商。故而,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在修路的资金方面,与之前村里安装电有些相似。主要靠集体出一部分,村民集资占大头。这次修路,村里村外可没哪个老板或哪个有钱人站出来赞助或捐资了。故而,这次修路在筹集资金上同样大伤全村人的脑筋。真正动工修建时,为了省钱,还要求各社各户出相应的劳动力以工代赈。这样一来,闹成这条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经过一番折腾,不管怎么说村里这条路算是弄通了。但还是不尽人意。由于这条路属于土路路面,若遇晴天还好。要是雨天,路面就会湿滑。如果遇上连续几天下大雨或暴雨,那么这条道路就会变得泥泞不堪,特别难行了。这样的境况,人在上面难行不说,各种车辆也会艰难行使的。故而,人们有时依旧处于艰难困苦的境况之中,有时依旧难以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

    村里村外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些年中,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先后添置了自行车,解决自家在出行与运送物品之需。因为自行车这样的交通工具经济实惠,停放与存放都较为方便。自行车对于个人来说既可做代步工具,也可用做家庭小型运输工具。无论在城镇,还是广袤的农村之中,都显得极为普遍与特别实用,很受千家万户的欢迎。

    在广元湾村修建乡村公路之前,就有几户人家购置了自行车。当时,这玩意儿初进山村显得有些新鲜。当地人最初见这两个轱辘的车辆,都戏谑地称其为“洋马马”。意思是,这样的新鲜玩意儿最早只是那些大洋彼岸的外国人研究发明并最早使用的,后经国人引进技术并模仿制造而成的东西。

    在广元湾村那条乡村公路建成之后,这里的自行车数量空前增多,有钱没钱的家庭都得买上一辆,彰显自家在经济社会的改革开放里也不落后的模样。然而,若遇晴天还好,如果赶上雨天或暴雨,甚至连续几天雨水天,这条路的路面便会非常湿滑,甚至特别泥泞。最糟糕的时候,人若在上面行走,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对于那些有车族的自行车主,如果赶上这样的境况使用自行车出行,那就非常难行了。肯定会让自己单车的前后轱辘都沾满泥,甚至还会裹满黏稠的泥团的。在这样情形中,就别说骑着车前行了,能往前把车推走就算这样的车主有能耐了。有的车主遇有这样的境况,一着急或一生气,索性把自己的单车往自己肩头脖子处一架,费劲地扛着它前行。平日里,都是他们这些人骑着车神采弈弈地四处风光。此时此刻,只好车子骑人了。故而,当时的这些土路路面的乡村公路,有时还是会让生活在这里的乡民们感到特别难堪的。这是多么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乡村公路建成之后的广元湾村,除了乡民们出行方面发生了变化外,在房屋的修建与建造方面也有改变。自修路之前,村里有那么三五户富裕较早的人家,先后为自家改变了以往简陋的住居条件,而盖上了二层宽敞结实的预制板与砖,石、木、瓦结构的小楼民居。村里道路修通后,建修家庭小楼的人家逐渐增多。那些年中,在这个村子里居住着的人家中,就有为数不少在家庭在房屋建造方面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人力、财力。这样一来,就使这个昔日特别贫困落后的村庄,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呈现出一些面貌上的改观。这些,完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改革开放大好政策所带来的结果。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广元湾村西头那个社里居住着的罗老中医也在一番折腾中,把自家那几间非常简陋而且已到不经风雨地步的破旧瓦房撤掉,在原住宅的地基上重新建造了一幢上下各三间高大、结实、宽敞,而且特别气派的新型封闭式二层楼房。同时,在这幢楼房的后面弄了个小院,并在最后面的位置新建了与前面正房配套的三间小屋做副房。

    罗医生一家这次建房可算花费了不菲的代价,也花费了不小的人力与物力。单说他家当时在建房资金耗费的数额上,在当地可算得上一个惊人的数目。故而,他家的房屋当时算在附近几个村庄中修建得最好,而且还是最气派的住居了。这在当时的当地,还是令许多人震惊的。当时,还引来一些人不由自主到罗医生家参观访问呢。这让在当地几个乡村里本已名气就不小的罗老医生的声名,在附近的十村八里中更加大振了。甚至,影响得更远。

    罗老五不但为家里改变了住居的条件与面貌,而且还在次年与其他两个弟兄一起,为整个大家庭安装了简易的自来水设施,解决了当时家庭饮水的困难。这同样在这样的庄村中做出的一件特别突出的事情。因为,当时他们村及附近几个乡村里许多家庭根本做不到,这些都令许多当地人触动不小。其中有的还感到很为羡慕,不乏也存在几个嫉妒之人。此时,他们中有人真正体会到多见些世面的人就是与众不同。以他们当时的观点来看,认为在外无论折腾什么都比待在家乡务农强。罗老五当时虽不是什么有钱的大老板,但他为家里所做的这样些实际事情却感动并感染了家乡附近的许多知情人。由此,乡邻们中有些人对罗老五便产生了各自新的看法,打心底里喜欢并佩服这个当年只有二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有的乡邻还把他作为后生们学习的榜样来宣扬。这一来,罗老五在当地的美名就迅速地传播开来。

    提到广元湾村的罗老医生,可称得上当地的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由于历史原因,他的家族几经变故,致使他家庭达到了极度贫困的地步。后来,经罗医生自己的艰苦奋斗,他一边种庄稼,一边自学医学职业,总算成家立业,走到今日如此辉煌的地步。因为罗老医生历来医术精湛,为人甚好。所以,他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处得很好,社会基础很牢。但由于历来罗老医生家庭人口众多,光子女就好几个,致使他家一直处在贫穷困苦的境地之中。好在,罗老医生在当地算得上一个有文化知识的人。他历来对子女在各个方面加强教育,以人为本与以耕读传家的理念。并在家风与家教方面特别注重道德情操与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与严厉约束家人,在当地算上一个真正的“模范之家”。

    罗老医生培养的几个儿子不负父母所望,长大后个个都很有出息,而且个个都很要强。弟兄们长大成人后各奔东西,分别去了不同的地方,寻求出路并发展自己的事业。老大一直在川内从事自己喜欢的瓦工手艺,在建筑行业也算得上一把好手,当时在当地也小有名气。老二起初一直在家务农,成家后便随老五去了首都北京。因为老二特别能吃苦,性格也非常温和,所以他在外无论什么活儿都愿干,从不挑选,只要能为家里的老婆孩子挣到钱就行,属于一个老实诚恳的人。老三最受父亲器重,自小就被父亲精心培育,长大后飞出川去随意乱闯,放荡不羁。后来,他在家乡成家后一直在本地经商,认识社会中各方面的人倒不少。多年后,老三一小家子选择了去北京发展。老四中学毕业后便参军去了部队,一直在部队加强锻炼,并寻求自身发展。多年后,他转业回到家乡某县地一家单位里工作,一切还算理想。老五中学毕业后便在一次招工的机遇中去了北京,参加城市建设。老五勤劳正直,而且为人诚实,在北京一直干得很不错。罗老医生家此次新建住房的资金,基本上全是在北京城建某单位工作的老五,将自己多年辛勤工作并勤俭节约所积攒下来的所有钱,邮寄回家中为家乡父母改换门庭的。

    就在上世纪最末那年的春节前夕,罗老医生家在北京工作的老五突然获悉家乡一个喜讯。由于当时国家在电信事业方面发展得非常迅猛,罗老五听说自己家乡在程控电话这方面发展得特别快。当时,他们家乡电信部门有关单位极力向当地的居民住户做宣传,动员各个乡村的居民住户中,如果哪家有经济条件,愿意安装家庭固定电话的,可申请安装。

    在北京的罗老五知晓这一消息后,当即决定邮寄回家中一千多元钱,专做为自家安装一部程控电话的费用。不久,这部村里安装的第一部家庭私人电话真的开通了。这下,从这个偏僻落后的村庄里便可以跟祖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直接通话了。当时,广元湾村除了村东头的支书家有一部公家配置的公务电话外,就只有罗老医生家才安装了这部私人家庭电话。因为,对于当时一千多元这么高昂的电话安装费来说,这样村庄里的许多家庭还是不能够达到的,还是轻易消费不起的。因为,除了数额不低的初装费外,之后诸如维护费、月租费、通话费等成年累月下来的各种消费,是许多家庭所真正难以预测的。故而,许多家庭尽管也有为自家安装一部家庭固定电话的强烈愿望。但也只能暂时打消这个念头。这样些家庭,只能待自家经济条件允许时再做打算了。甚至,有的家庭也只能望而兴叹了。

    由于本世纪初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那些年中了,罗老五的家乡外出人员居多,在外工作、入伍、生活、学习等各阶层、各领域、各行各业的外出人员与留守在家乡的家人相互之间,都急切需要通过一部电话取得联系。自罗老五为自家安装了那部电话后,当时不仅解决了自家与在外家人或亲人等之间的联络问题,而且还为他家附近几个社的邻居们,及距他家稍远些的乡邻们,与外面的家人或亲人等带去了方便。这样,每遇外地有人打回电话,罗老五的父亲或母亲便会去替打回电话之人传唤,使通电话的双方尽快得以通上话。也有个别家中有急事的邻居或乡邻来罗老五家使用这部电话需要与外面说事儿。这样一来,这部电话当时就自然而然地一度成为这个地方的“公用电话”了。使用这部电话的邻居或乡邻中,大多有个不成文的习惯。那就是,当他们在罗老五家每次结束接听电话后,都愿从自己兜里掏出一块钱来以做酬劳。尽管罗老五的父母不愿接受,但对方一般都情愿扔下就转身离去。这样一来,罗老医生家每月的收入累计起来,除了可以充当本月的月租费外,弄好了还能剩下几个。权当罗老五的父母在家养了几只产蛋的老母鸡,获多获少也是一种收成。看来,当初罗老五不吝惜相当于自己一个月收入的一千多块钱为家乡的家中安装这部电话,还是值得的。当时,罗老五为家乡的家中安装的这部电话,既方便了自己一小家子在外与家乡的家人或亲人等的互同有无与感情联络,还可以为附近乡邻带来便利。同时,还能为家庭多少创些收入。真是几全其美的好事情。应该说,当时远在京城的罗老五为家人及自家附近的那些家乡人做了一件当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当时,家乡许多人心底默默地感激他,口头经常会赞扬他。但罗老五当时认为其实这没什么,倒认为这是自己当下应该做的一件小事儿。

    新世纪到来之后的那几年中,广元湾村的居民住户中陆续也有安装家庭电话的。这让这些山村里无论哪方面都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完善与不断深化中得到很好的改善和改观。部分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日子越来越好过了。但许多家庭依旧处于贫穷落后之中。这些先富裕起来的家庭,除了留守在家中的家人自身勤劳所致外,大部分家庭靠外出挣钱的家人将大把大把的钞票邮寄回家中,从而改变了自家的家庭面貌与生活状况的。总之,广元湾村及周围其他村子里生活着的人们的步伐,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而前进着,可谓形势一片大好。只见乡亲们一个干劲十足,一个个精神抖搂,一个个精神振奋。他们精力不减并热情不低地为创造美好的未来忙碌着、辛劳着、奔走着。

    无论怎样变,广元湾村所在地的山村中山还是那些山,河还是那几道河,道路还是过去的那些道路,村落中的田地都依然不变……。只是,这里许多乡村道路已被硬化为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了。为了响应党和政府所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号召,各地农村都掀起了兴修高标准道路的高潮。

    川内那些乡村中的交通,这几年中变化可真不小。如今,除了阡陌交通的国道、省际、省道等主要交通干线外,城市与城镇之间、城镇与城镇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的道路几乎都已修建为水泥路面。四川籍唐代著名诗人,被今古之人誉为“诗仙”的李白,曾在一首诗中沉痛与叹息地描绘家乡交通境况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今,这里却大不同了。从省、市、县,处处都修建成了或正在修建高速公路,形成了一张巨大的“蛛蛛网”似的交通网络。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中,四川的交通真正地变了大样了。如今,这里也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较为方便,十分快捷。

    俗话讲“要想富,先修路”。如今,这里各地的道路、桥梁已逐渐修建完备。各大中城市都已建成或正在修建新型的车站、码头、机场等具有科技现代化功能的设置与设施。而且,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乡人们的住居条件普遍都得到了改善,随处都能见到如同“小洋楼”般的农家房屋。这些结实宽敞的新建房屋中,大多是些二层小楼。当然,也有建到三层高的。这些新建房屋不拘一格、各式各样、新颖别致。有的外观独特,有的房屋外面装饰美观。虽然东一处西一所的,布局散乱、错落无致,略显凌乱,但把乡村里点缀得还是富裕美观的。在这样偏僻落后的乡村山野中,能有这样的景况,应该说已经很不错了。

    近几年广元湾村及附近几个村子中,发生了一些令当地人惊叹的事情。广元湾村村北面那条小河流的北面邻村有一户人家,不知这家之主究竟干些什么,往些年一直四处折腾买卖,近几年突然折腾暴发了。两年前他家买下自家旁边那块已闲置多年并破旧不堪的小学校旧址,作为他家新建新住房的宅基地。这所小学校是他们村里那些年的一所启蒙教育基地,早些年还是他们那个村子里一个大家族的一所祠堂呢。当地人称其为“罗氏祠”。这个当地一直有名的地儿,如今居然被那家有钱人家买下,在这个山村之地建起了一幢新颖别致并特别现代化的高级豪华“别墅”。据说这幢“别墅”价值大约近百万元之多。这在当地轰动不小,一时成为当地乡邻们关注与热议论的焦点。无论是那些新颖别致的普通楼房民居也好,还是那幢独特、新颖、别致的“别墅”也罢。总之,如今让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个个喜笑颜开,到处生产场面热闹沸腾,生活充满了阳光,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与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广元湾村由于地处偏僻落后的穷山僻壤之地,历史以来就十分贫穷。虽远不能与经济较发达的地方相比,但与周围的地区和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而言,在短短的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通过外出务工、经商与留守家中人们的勤劳与智慧,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大多早已脱贫致富,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许多人家不但改变了家庭环境条件,而且个个热情洋溢、精神抖擞,显得较为惬意。过去,大城市里才能见到的高级豪华小轿车,如今已奔驰在家乡那些狭窄的乡村公路上,有的还可直接开进农家小屋。昔日城里头的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如今已安放于农家之中。正好,前几年国家实现“家电下乡”优惠政策,对凡购买家电产品的农户实行13%的补贴。所以,许多有条件的家庭纷纷为自家添置家用电器。近两三中,居然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富裕的家庭还安装上了空调。往昔,这些乡村电力不足,人称“屙尿电”,即半夜撒尿时才有电的景况已不复存在了。如今,这里整日里电源充足,供大于求,而且还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

    再说说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农家里的其他生活状况,也今非昔比。在广元湾村及附近的一些村子中,几乎家家户户各自设法解决了自家的饮水问题。有的是在自己房前屋后,或附近不远处,自己花钱挖掘一口井,使用潜水泵抽入家中的水缸或水塔里使用,跟城镇的自来水一样,非常方便快捷,而且水质还特别好,非常干净。有的还是去附近水井里挑水吃。有的在自家房屋后山的山洞里用口径小的塑料胶管引水到家饮用。如今,这里的村民住户中居然部分家庭还使用了天然气。当然,只有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才能享受如此优越条件设施的。那些距离集镇近的农家住户,有的早先就使用上了这干净自然的燃气。偏远些的村庄陆续也在安装只中,并先后通了气而使用上了。而广元湾村与附近几个村子,因为距离场镇集市较远,属当地特别偏远与落后的地带,故而在这方面就显得有些滞后。不过,在随后这几年中,大家都陆续准备为自家进行管道铺设,并集中安装。如今,广元湾村及其邻村凤头山村有许多家庭已安装完备天然气,并使用上了这现代化的清洁燃料。这表明,许多农村依然存在贫富差距,而且有的地儿差距还非常之大呢。就以广元湾村安装天然气为例,一次性的初装费好几千元,有些家庭还是承担不起的。尽管天然气管道从这些贫穷人家的家门前铺设而过,但也只能是见而兴叹了。对此,有的家庭根本无能为力,掏不出这笔钱来享受这现代化的消费。比如那些相对贫困的家庭或正依靠政府“低保”的贫困家庭与困难扶持对象户,这类群众与这类家庭就不可能享受这样的现代化条件生活设施的。尽管如此,还是说明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经济发展了,广大的农村家庭居然也能使用天然气了。这不,有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或有些富裕些的家庭,居然安装了冷暖空调。在这偏僻落后农村山野之中,竟然享受起往昔只有城里人才能过那种神仙般冬暖夏凉的神奇与科学现代化的幸福日子。如今,只要你努力照样如此。真正的城乡一体化了。这真是一天一个样,好日子过不完啊!的确,以往只有城市或某些城镇才能享受的那些现代化生活条件,如今也能进入偏远的普通农村居民之家了。这难道不说明国家富强了?难道不说明社会发展进步了?难道不说明人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难道不说明家乡越来越富裕起来了吗?难道……?

    过去,广元湾村附近那些小小的乡镇,如今面貌已都焕然一新。单说广元湾村所在县的政府所在地的那个城镇吧。该县城所在中心镇的城镇规模如今比三十年前扩大了好几倍,而且街道宽阔平整。环境、卫生、绿化等各方面治理得都很好。县城里,那些居民住所、商店、超市、集贸市场等林茨栉比,商品琳琅满目。遇集市之期,热闹非凡、欣欣向荣。什么茶馆、麻将馆等座无虚席。人们都习惯在农忙劳作之余去到乡镇与街场上购物与消遣,比如喝喝茶;摆摆农门阵;打打麻将。如今,他们家乡有的那些老年人特别信奉佛教,时常上上庙山去集集会期或烧香拜佛。随处都能显现出家乡人们那自得其乐与自在逍遥的神情与生活情趣来。是的,如今家乡人们的经济条件好了,日子好过了,家庭幸福了,就特别自由了。个个心满意足,人人各得其所,真正做到了劳逸结合、情趣盎然、随心所欲。在他们家乡随处可见生活中的繁荣与生产中的乐趣。尤其如今科技发达,通信设施的迅猛与发展,更让庄稼人得到了一种直接与全新的享受。无论在山上山下,无论田野之间,无论道路之中,还是集镇或家里,都能与家人或远方外出的亲人随时随地“一指通”。在那三言两语中得到了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互通有无,联络亲情。让远离的亲人相互之间减少了许多思念与牵挂,勉却了担忧与顾虑。留守在家乡家中这些老人孩子,就这样坦然和安然地过着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看得出他们既愉快,而且还很舒心。

    每到春节刚过,春暖花开的南方之乡,人们又投入春耕、农忙、播种之中。可谓“四月闲人少,农家处处忙;方田要割麦,蚕儿又缺桑……” 四处油菜开花点缀于满山遍野绿油油之中,蜜蜂忙着采蜜,燕子又飞回来了,各种小鸟自由自在生活在这方树木葱郁、竹林悠忽的自然生态园林之中,尽享大自然的情趣。农家小院猪牛膘壮、鸡鸭成群,称得上“六畜兴旺”,这就是与城市完全不同的农村格调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真是美不胜收。

    到了春节,远方的人儿回到故里与家乡亲人团聚,那种喜悦和爽朗的心情就不言而喻了。大多家庭在年前宰上一头过年猪腌制成腊肉,再去集市上买些卤菜,在大年三十或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桌旁欢聚一堂,享受着美酒佳肴,共享天伦之乐,谈天说地,共叙亲情,真可谓:其乐融融、美满幸福。

    到了每年的清明时节,这里的人们一般都得按当地的习俗要去为已故先人坟前扫墓、挂清,以示对祖宗的缅怀与祭奠。巧的是,这里每逢清明时节时都会下雨,真是应了杜牧的《清明》诗里所描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里许多乡村中的规矩繁多,习俗较浓。有些年迈体衰与那些体弱多病的老人,每当气候变化时,特别在这里冬季阴冷潮湿的环境里,每个村庄中不免每年要辞世那么几人。“送老归山”的前一夜,一般都要请来道士先生(阴阳先生)在择日之夜“作古正经”地做道场,烧纸点蜡、焚香顶礼。第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便燃放鞭炮、敲锣打鼓送走亡灵。寿终正寝、送老归山本来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往往在这寂静的山村之中发生一些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的事情,不禁让人触景伤情,勾起联想、暗自神伤。当然,除了正常的死亡以外,远近还会发生一些怪异离奇的事件或意外事件,等这些大千世界复杂的社会问题与非常情况。

    远的且不说,就单说近几年中广元湾村子里与邻村那些正常死亡的老人,少说也得每年三五人故去。最近几年,村里村外故去的老人中,有男有女。故去的老人中,年龄几乎都在六十以上。故去的年长老人中,一般都因为生病医治无效而亡,很少见到仙逝的。但不乏也有个别意外死亡的。凡因意外死亡的,或因车祸,或因其他意外事故。同样也有因家庭纠纷、家庭恩怨,因为情、因为钱,或自己心理问题而自寻短见致亡的。等等这些复杂多样的原因与现象,表明人的生命是多么短暂,表明人的生命多么的脆弱。故去毕竟已故去,生者只能对其哀思。对于生者来说,就应该珍惜一切才是了。

    如今,广元湾村的村里村外有些身体健康的老人会经常在附近四处走动走动,有的还步行去几里之外的集市上赶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中有的却相继故去。一个活生生的人,说离去就离去,真的令人伤感。看来,世间上最无情的应该是岁月与时光了。俗话讲“岁月如宝刀,刀刀催人老”。是的,它不但催人年老,而且还要人的命呢。这岁月年轮真让人讨厌,有些令人不可思议。却也是个万般无奈的事情。这样的事情是权威与金钱都无法解决,无法改变的,无法扭转的。看来,有些事情只好顺其自然了。

    几年前,广元湾村邻村发生了一件离奇的事件。在这偏僻山野的上空有一条航线,据说之前这条航线是两省(市)两座大城市之间的一条民用航线。后因这两座大城市之间开通了快速铁路,这条民用航线就改为军用了。反正,近几年中这条航线很是繁忙。也许是因为南海局势骤然紧张,也许因为我国周边国际局势紧张,也许军队在搞集训或军训,也许……

    总之,这里几乎每天都能听见飞机从上空往返经过的轰隆声。就因为这些飞过来飞过去的飞机,当年还出脱了广元湾村邻村一位老者的命呢。

    这位老者当年已年近花甲,但他身体还特别硬朗,也非常结实。别看他偌大年纪了,依旧成天不停地忙里忙外,为自己的家庭操劳着,无怨无悔,乐此不疲。这位老者祖祖辈辈在这里靠农耕为生,他也一直扎根于家乡农村,从未出过远门。这位老者夫妻俩就这样在自家的庄稼地里折腾了大半辈子。有时,他也去附近或周围帮人家修房建屋,或干些别的苦累活儿,替人家打打短工,挣些小钱贴补家用,供儿女上学。儿女长大成人后,夫妻俩为儿子娶媳妇,接着就是带孙子。就这样,过着普通人过的日子,倒是特别踏实。

    这位老者因为长期的艰苦劳动锻炼,身体特别结实,力气也非常大。瞧他那五大三粗的模样,中等身材,肥肥胖胖的。再瞅他那满脸的络腮胡,皮肤黝黑黝黑的。给人的印象有似小说《水浒传》中的李逵再生。这位老者平日里少言寡语,几乎听不见他话语的声音,只能见到他干活的身影。据称,这位老者职业很多。既种庄稼,又开小商店。既做道士为死人送阴魂,又开打米磨面房。既替从事建筑瓦工砖匠为附近村民建房修屋,又帮人打小工。总之,只要是自己能干的活儿,只要是能挣些钱的活儿,他都不怕苦不怕累地要去做。这样勤劳勇敢的人,还是受当地许多人尊敬的。这位老者唯一不足的之处就是,没上过几年学,书念得太少,文化知识太浅薄。所以,他只有干这些苦累活儿的命了。

    老者夫妻俩辛辛苦苦了半辈子,也不甘落后地在自家老房地基上,于前几年拔掉那几间简陋的破旧老房,也像模像样地新建了三间二层石、砖、瓦、木结构的楼房。无论他家新建房屋的质量,无论他家新建房屋的规模,还是外观,都不怎么。一点也不起眼,也一点也不逊色。只能说马马乎乎将就住,比较安慰踏实而已。楼房倒是建好了,大概因为后续资金短缺的缘故,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他家房屋正面二楼的走道栏杆却一直没能完善。就那么危险地敞着,大胆地过往。要说,他家人的胆子真大。

    那年某日午后时分,一架飞机在这位老者家上空经过。恰巧这日,这架飞机低空飞行,声音很惊耳。这位从未走出大山,从未过见过世面的老者,这日下午午后待在自家二楼一个房间里,正躺在床上午觉,被轰隆隆的飞机给吵醒。也不知是他当时感觉好奇,还是由于鬼使神差,他从床上突然翻将起来,起身快速奔向门外,欲瞅瞅如此低空飞行飞机的真实模样与本来面目。就在这慌慌张张与朦里朦胧之中,竟然忘却自家二楼凉台走道处没安装栏杆。这一不小心,飞机没看清楚,自己却一迈腿一失脚栽倒下去,“扑通”的一声,躺在他家房前一层的地面上便不醒人事。因流血过多与抢救不及时,而当场毙命。这是多么令人惋惜,多么令人伤感的事情啊。这是多么离奇的一个意外事件啊。在这个大山之中发生这样奇怪的事情,说来真令人感到费解。一切都是飞机惹的祸,一切都是栏杆惹的祸。

    当乡亲们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大家都无不感到震惊,大家都不禁为之叹息。因为就在那位老者事发之前的某日上午,广元湾村由北京回到家乡调养身体的罗老五正坐在自家房屋的前屋檐下一层的阶台处修养时,见那位老者从某地取一种碾轧地面的机具从他家门前经过。当时,那位大叔肩扛一具上百斤重量的铁制材料实心圆柱滚筒,有些费劲地一步一步往前迈着步。当时,罗老五当时还与自己邻村的那位大叔打了打招呼,并用关切的口吻询问对方扛着这么个圆家伙的感受呢。那位老者当时有些气喘地回答罗老五称自己吃得消。老者当时表露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着实令罗老五感到敬佩。对于山村里一直参加体力劳动的农民兄弟来说,这样一百来斤的笨重家伙其实也算不了什么。没过几天,这位活生生的老者突然消逝于人世间。这突如其来的事故,能不令人震惊,能不令人感伤吗?乡亲们中有的亲眼所见,大家亲耳所闻。世间之事真是无奇不有啊!看来,对于任何生命来说,生与死往往就在那么一线之间哟。生命如此脆弱,只有靠自己珍惜了。

    为了尊重传统,如今政府已将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中国人多年尊崇的传统节日做为公众假日。遇这几个节日时,全国均统一放假三天。让大家在这样的“小长假”中,能得以回家乡或就地与已故家人及已故亲人等扫墓祭祀,能够得以与健在的家人或亲人团聚。这些举措,都深受人们的普遍认同。

    现如今,在广元湾村及附近那些乡村中,许多青壮年外出务工或经商去了,仅剩一些老、弱、病、残和少年儿童在家乡留守,驻扎家园。虽在经济条件上充裕了,但好象在精神与感情方面又似乎不圆满,或多或少有不同程度的欠缺。特别是他们心灵深处的牵挂和忧虑以及离愁别绪是用金钱与物质所无法抚慰的。这种人间真情恰恰又在这个经济年代不可能两全其美,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熊掌与鱼不可兼得”。

    过去,这里各乡村里开办的幼儿园与小学校,现如今已几乎被全部撤消,各乡镇都将孩子们统一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制受教育,有的学生寄宿在本校,有条件的家庭在学校附近的集镇上租住陪读。这样的学生一般由身体基本健康的家中老人或亲友照管或托管,负责上学孩子们的生活、安全及上下学校的接送等事务。这种隔代亲人在一起,虽然在外的亲人比较放心,尽心尽力、吃苦耐劳地挣钱邮寄回来满足家庭所需,但免却不了老人们的“意恐迟迟归”的思念与牵挂。特别是那些童真般的孩子们,尽管学习条件好,衣食无忧,但他们那纯真与纯洁的心灵深处始终有一个情结与谜团,那就是他们永远也不会理解父母亲为什么过早地撇下自己而远走他乡,远离自己。正当需要父爱与母爱以及亲情的呵护与安抚的时候,却只有遥望与凝视远方,期盼和企盼亲生父母的突然出现,有时只有在梦境之中期待,或许只有在梦想与幻想中去渴望。

    对于漂泊异乡的游子来说,一或是为了实现自身理想和愿望;一或是为了改变命运与现实;一或是生活所迫,即家庭经济的需要等,而不得不离乡背井外出打拼。再苦再累,哪怕是遭白眼、受歧视,也是为了多挣些钱回家,让家中富裕一些,让亲人好过点。当然,这一切是那些不经世事的孩子们所无法理解的,只有待他们长大后或许能理解“可怜天下的父母心”的。留守儿童的知心话与心灵秘密,只有向信得过的隔代陪伴长辈或比较要好的同学或朋友述说。当然也有与父母沟通及时或感情基础较好的,通过电话、网络等通信传媒手段的方式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倾诉的。无论什么情况,无论何种方式,这也是如今的一个社会问题与不争的社会事实。

    在中国农村中,人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提升。诸如过去不敢奢望的鸡、鸭、鱼肉;牛、羊、肉;蛋类;牛奶等,也常摆放于餐桌,随时随地满足需要。而且在婚丧嫁娶、过年过节还必须“饕餮”一回。有时三朋四友进餐厅或饭店去享乐一番,消费消费。

    党和政府的英明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生活激情,特别是近几年连续出台的几大项惠民、惠农政策及其他措施。比如全国统一取消对农民征收公粮、提留;取消孩子们义务教育阶段的一切学杂费等这些惠及民生的好政策,真是大快人心。不仅如此,各地还还实行了给种粮户的“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农机补贴”等等这些好政策。这样,庄稼人不但不向国家交一分钱,而且政府还倒贴给种粮户钱款。这些针对“三农”(农民、农业、农村)的优惠政策,可以说历史以来、从古至今、哪朝哪代或哪个政党还没有真正实现过,就算是“太平天国”时期,也达不到如此景况。

    除此之外,党和政府在对待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贫困人口、弱势群体等方面很下工夫。在对待失学儿童、孤残儿童,及那些贫困家庭子女等方面,也特别关心、非常细致、十分周到。各级各部门还纷纷建立了“关心下一代组织与机构(关工委)对口帮扶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让孩子们充满了希望,看到了未来。让孩子们有了依靠,有了保障。在与乡亲们的闲聊中,还得知政府民政部门与其他有关部门对城乡居民中部分贫困家庭与特别困难的人施行了“最低生活保障”与其他特殊照顾。由于各地的经济状况不均衡,最低生活保障发放当然就会不统一。但无论多少,也是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一分关怀,也是党和政府对老百姓的一片诚意。

    除以上政策措施外,几乎各乡镇设置了条件设施较好的养老院或敬老院,对那些“五保”老人”,按国家规定统一照管、集中供养。广元湾村所属乡(同德乡)唯一的那所敬老院,设在与广元湾村相邻的玉青山村曾经那所民中班学校的旧址上。在二十一世纪初的某一年里,一位祖籍此地的海外侨胞为该乡真情地奉献爱心,自己掏腰包为此地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成了附近几个村的幼儿园和小学生的知识殿堂与精神乐园。这幢规模不算大的建筑虽然只有那么三层高,但属于坚固稳实、宽敞明亮的一幢现代化楼房。这座造型新颖别致的矮楼,在这偏僻的山村之中的所有建筑中十分突显。后来,乡里将全乡的小学生集中到“完小”统一接受义务教育,这所校舍就改作该乡的敬老院了。从此,让该乡居住与生活在这里的孤寡老人有了党和政府的依靠,也就有了属于他们共同的家园。这所敬老院自建院以来,不仅在环境条件与生活起居等这些硬件方面达到了国内一流的水准,而且在心灵关怀、人文体贴、生活照顾、精神文化等方面也做得非常细微。可谓处处均做到了无微不至,处处均做到了事无巨细,深受当地所属省、市、县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地方各级有关部门的好评与嘉奖。这些年中,该地所属市委与该地所属县委的重要领导及民政部门的主管领导也先后到过这所敬老院进行视察与考察。同时,这所敬老院里的一切也深得生活与居住在该院的所有孤寡老人无不感到安慰与踏实。在当地许多老百姓中,这里的一切同样深受赞扬和好评。为此,当地许多人感慨不已,他们无不赞叹如今党和国家的政策真正的全面周到、真正的以人为本、真正的深入人心。

    同时,各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生活在敬老院这类孤寡老人还进行配套与跟踪服务。这样全面周到地解决了那些无儿无女、无依无靠孤寡老人的养老与医疗问题,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靠的社会公共福利。

    如今,各地农村中的农民每年向政府交纳为数不多的医疗保险参报费,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在一般看病吃药或遇生大病住院时,就可以按国家一定比例的政策规定进行医疗报销。如果遇重大疾病需要住院治疗的话,还可以达到不低于60~70%的医疗与住院费用报销。关于养老问题,如今已实现了城乡统一的机制。几年前,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几乎全国所有农村都落实了国家规定的基础养老金发放政策。如今,虽然农村中每位年或60周岁的老人最低只能领取为数不多的八九十元钱(之前,每位基础养老金领取人为每月领取55元),据说政府还会根据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随之逐年递增或大幅度增长的。当然,这大概不是全国统一,而是各地各区域根据自身经济与社会实际情况而定。无论如何,都表明这些惠民政策的实施,让这些生活在农村之中的老年人的心里还是会感到特别安慰的,还是会感到特别快慰的,并且会感觉非常踏实的。这些举措,也给他们带来了丝丝的温暖。诸如这些政府关怀与社会关注,更体现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真正老有所依,真正老有所靠,真正老有所养,真正老有所乐。这在社会和谐的音符中,多了一道优美的旋律。这些政策,同样会受到老百姓的欢欣与鼓舞的。无论是“最低生活保障”,无论是“五保”待遇,无论是医疗费用的报销,无论是军人家属的优待,无论是烈士家属的安抚,还是基础养老金,无论在关心空巢老人,等等这些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政策,都真正落到了实处,让老百姓直接受益。不但如此,而且在措施上不断改进与不断完善,在扶助与补助资金的数额上几乎年年都在递增或大幅度增长。这一切,让有些相对贫困或一时困苦的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他们能不高兴?他们能不夸赞?他们能不拥护党和国家的政策吗?大家觉得未来是有希望的,前景是光明的。人们期盼着更好的政策,人们企盼着生活更加美好。

    在照顾与扶持残疾人政策方面也同样做得非常好,对自身残疾、因病致残、伤残退伍军人等各类残疾人均纳入政府政策范围内进行统一关照,尤其对重度残疾人及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残疾人还给予特殊的照顾与扶持。之前,各地残疾人联合会根据当地实际施行了针对性的量体裁衣式的服务,简称“量服”。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创业对象在政策上与经济上给予帮助与扶持,让他们自食其力,让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走向富裕,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按中央领导让所提出的要求: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残疾人也不能落下。为此各地方各部门尤其残疾人之家的各地“残疾人联合会”更积极有效地想办法,认真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在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下,不断寻求新的路径,力争为残疾人朋友在生活、生产、上学、就业、创业、康复、养老、危房改造等诸多方面落实政策、分别对待、特殊照顾、重点扶持。力争把残疾人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力争把残疾人事业越做越好。

    各地政府民政主管部门在落实国家政策中的“低保制度”,及伤残退伍军人优抚制度、烈士家属优抚制度等方面认真执行。力争做到应保尽保,力争做到全覆盖。除此之外,各级各类的慈善事业与慈善机构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都在为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献计出力,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又为这些弱势群体增添了不少温暖。

    总之,这些关乎人民群众民生中的大事小情,应多做、应常做、应坚持不断、应越做越好。这样,社会才会更和谐、民族才会更团结、国家才会更安定。尤其那些弱势群体,更应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关心、关照、帮助、扶持。因为弱势群体也是人,最起码应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条件才说得过去。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贫富差距拉得越来越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党和国家一直在竭力寻求尽可能缩小贫富差距的方法和途径,相信会得到好的效果的。全社会只有在解决好弱势群体的基础上,才能根本扭转这个不良社会现象,才能更好实现社会公平,才能真正达到人人平等。故而,不可小视社会弱势群体帮扶工程。这也是弱势群体所企盼的,这也是弱势群体所期待的。他们都希望并盼望小康社会早日到来。应该说,他们的理想和愿望是美好的。

    其实,据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所反映:上头的政策都是全面正确的,只是最下头落不落实到位的问题了。因为,老百姓所期盼的不只是光喊空口号,不是只停留在一纸空文上,不是只停留在会议室与办公室里。而是真正落实到位。说得直白些,那就是真正落实到老百姓的手里,真正装入到老百姓的腰包里,真正进入老百姓的口袋里。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相信。

    现如今,老百姓怕只怕上面的政策、制度、措施等这些本应属于他们自身应该享受的政策与待遇,本应与他们自身密切相关的切身利益,若下面不认真执行,若下面落实不到位,欺骗的不只是群众,同样也欺骗了上层。故而,基层领导、基层党组织、基层行政机构才是民生事务中的重中之中了。非常关键,切勿小视。

    从广元湾村所在县乡之地的一切,可见中国农村与城镇的一斑。除了广元湾村所在县外,其附近几个县其实都也都发展得很不错。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后的重建、新建、改建、扩建,再加之“西部大开发”的大力推进,把这里许多乡村与城镇的面貌像描绘蓝图一样规划建设得相当美丽,让这里人们的生活十分绚丽。从电视画里的一些节目与面中可以看见或了解到四川省城成都,及川内其他一些市、县,都在地震后重建中旧貌换了新颜,都规划与建设得既新颖又别致、既现代又科技、既美丽又壮观。这一切成果与成就,离不开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离不开党和政府亲切关怀,离不开各地方兄弟省市的大力援建与鼎力帮助,离不开家乡同胞们共同的劳动与智慧。只有举全国上下之力,只有集各族人民之智,才会得出如今骄人业绩,才会拥有如此可喜的成就的。

    据当地有关新闻报道,广元湾村所在县域内所有的乡镇拟规划并修建现代化的文化馆,里面配备电脑、阅览室、图书馆、科技培训室等与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有关的配套设置。其中,有的乡镇已修建完成并投入使用。如今,该县每个自然村已修建了现代化的村办公室,彻底改变了过去村干部流动工作的“游击”领导行为,终于有了自己的“革命根据地”,象模象样地为村民服务。开会、讨论问题或处理村民事务等再也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或“露天作业”了。并基本实行了“村务公开”与“民主选举”。据称,不久的将来,所有行政村级都要配建文化室、医疗保健站或老年活动室等新农村配套设施,如今,多数村已建好医疗保健站。据传,这里的农村中将会安装宽带网络通信设施。不久,这里的居民可以享用宽带网络,实现与全世界共享信息,真正实现互联互通。据说,这里在不久的将来,还会为各行政村配备大学生村官、农技员等辅助村领导发展农村经济和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带领大家奔小康而筹划与实施着。一切为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幸福家庭而努力奋斗着。这一切,真正的顺民意。这一切,真正的得民心。

    2013年初,广元湾村所在县还被中央电视台评为“cctv年度中国品牌城市”之一。该年度被评选为“中国品牌城市”的城市全国只有3家。其中有江苏的苏州,有贵州的贵阳,余下就是广元湾村所在县-西充县。而且,该县获此殊荣还是全国所有县级城市中唯一的一家呢。如今,该县正积极打造“中国西部最美乡村”。这些,不得不令这个不起眼的农业大县及该县人民感到骄傲与自豪。同时,该县正在为积极打造“微电影城”而努力着。之前,在该县县境内某地拍摄了一部名为《凤凰情》的电影。该片讲述的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发生在该县凤凰山下某一村落里的一对追求理想、追求自由、打破陈规、冲破束缚的纯情青年男女,一段曲折、凄美、离奇的爱情故事。该片由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负责拍摄制作,剧本原稿创编由该县本地一位文化人所作。该片主要演员由川内著名的影视表演艺术家沈发与两位略有名气的异性青年演员担纲表演。该片已拍摄与制作完成,已在全国各大影院及中央电视台6频道(电影频道)公映。这同样是该县文化与宣传事业方面的突出表现,同样值得这个县的人民所炫耀的一件事情。

    2013年3月之初,在该县距县城不远的一个县所属镇(古楼镇)某乡村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旅游桃花节”。这还是这个县举办的首届“桃花节”呢。这期间,吸引了县内外无数热爱大自然与喜欢桃红柳绿的文人雅士,及那些旅游爱好者前来踏青观光。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在这桃花盛开的地方,前来此地的游人纷至沓来,络绎不绝。瞧他们一个个兴致极高的模样,无不陶醉其中。来这里的旅游观光者为了收获各自美好的心情,为了陶冶各自的情操,各自尽情地游玩着。瞧他们个个怡然自乐的神态,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美好与幸福,无不带着美不胜收的喜悦神态。当时,中央电视台13频道(新闻频道)在某一时段还特别做了相关报道呢。

    这一切,不能不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昔日偏僻落后与无人问津的穷山僻壤里,如今真正是“桃李”遍天下啦!此地,从此被外界所熟知,从此也就被世人所关注了。乡村固然美丽,但也并非人们所向往的那种真正的“世外桃源”。生活在这样大山之中的人们,的确比如今城市里那些忙忙碌碌、紧紧张张、追名逐利之人清闲得多、闲适得多、自由得多。这些,应该是那些城市人所轻易不能得到的。看似他们没有什么追求,更没有梦想了。但他们却有着各自的想法,有的各自的愿望,有的各自的目标。他们的愿望就是庄稼收成好点,把自己的家庭各方面建得好些,各自都希望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各自都盼望日子越过越好,家家户户都力争越来越富裕。应该说,这些都是生活在乡村中的所有人所共同期盼的。

    广元湾村所在地区南充,是一个历史文化比较厚重之地。南充,地处四川省东北部的地理位置上,嘉陵江中游,属山区与丘陵地带。

    南充,在解放前曾名为“顺庆府”。自古就有“丝绸之乡”的美誉,因为这里历来在蚕桑业方面发展得非常好。南充市城区,也被一直被人们习惯称为“果城”,因此地盛产广甘、柑橘等水果。南充,历史以来就被视为川东北之重镇,这里同样风景秀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城区紧邻嘉陵江的中游。这里是近代历史名人辈出之地,被人们誉为“三总的故乡”。我们敬爱的已故杰出国家领导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出生在南充曾经管辖下的广安县(今广安市)。大家熟知的朱德同志,也是南充市管辖下的仪陇县人。朱德总司令是我军的建立者与缔造者,解放前就曾拥有赫赫的威名,可谓威震四方、名扬天下他。朱德同志一直担任解放军总司令职务,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同志被选举为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委的委员长,人们热切地称他为“朱委员长”。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朱德同志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的“元帅”军衔。还有一位,即在南充市所下辖的原南充县出生并成长起来,后历任新中国第一任公安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总参谋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的罗瑞卿同志。因为这三位优秀与杰出的领导人来自同一故乡,故而被人们誉为“三总的故乡”。实属巧然,也许必然。

    在南充市城郊外不远处西山上有一座古老的木质结构阁楼,如今还依然保留完好,人们称此楼为“万卷楼”。这里正在被当地政府打造为“西山旅游风景区”,将来供游人游玩与观赏。就是因为陈寿先生当年在此山上的那座阁楼内编纂并完成了我国一部著名的历史著作《三国志》,而让此地闻名。提起那部巨大的历史文献著作《三国志》来,已有说头。《三国志》,后经历史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先生改编成为《三国演义》这部章回体巨型长篇小说后,才得以在世间广泛传播开来的,这部“中国古典文献之中的《四大名著》之一的文学作品”,丰富了无数代文人与读者的精神文化世界。当前,人们又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以不同的传谋方式,把这部伟大的著作搬上舞台与屏幕进行各种文艺演绎,更充实和满足了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历史古典文化的需求。但当许多读者或观众在津津有味地品尝和欣赏着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文化时,却很少有人知道《三国志》的编撰者陈寿先生其人,更无从知晓南充的“万卷楼”了。陈寿先生也是南充籍人,他家距南充市城区非常近,在南充北面。历史记载,陈寿先生是西晋的史学家。

    简要说完南充,再说说西充。西充,属南充地区(今南充市)管辖地处南充城区西北位置,距南充城区大约三十多公里的里程。该县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县,这里土地肥沃、山川秀美,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该县自古就有“苕国”之称,因这里历来盛产红薯而闻名。这里同样历史悠久,同样文化丰厚。这一无人问津之地,既不起眼,也不逊色,而且自古以来还非常落后,可谓穷山恶水的偏僻落后之地。现如今,在党的英明政策指引下,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中,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在经过几代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县城与下辖各乡镇都建设得很不错。如今,不仅几乎村村通了水泥路,而且大多数居民建起了“小洋房”,正所谓安居乐业、家家幸福、人人欢愉,一派幸福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在这里得到展现,真是今非昔比啊!

    西充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也有着丰厚的文化。因为这里也是人才辈出的摇篮,因为这里也是人杰地灵之地。早在公元1478年(明成化十四年),这里出生并成长的一位名为马廷用的进士,官至当时朝廷的礼部尚书。不但如此,他的三个儿子也相继登为进士之列,而且他的一个孙子,三个曾孙也都先后中举。这一家子被当地人视为特别优秀的榜样,都尊敬地称这个家族为“书香门第。世代受人敬仰,并将此事载入史册,有些类似于“五子登科”的历史典故。

    除此之外,在马廷用之前的公元1245年(宋淳右五年),西充籍的游似被当时的朝廷封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在更早些年代的公元前204年,西充籍的纪信被刚得天下的汉高祖刘邦封为“安汉将军”,并在这年把纪信将军家乡所在的县境(即如今的西充县)赐置为“安汉县”,就因为他在刘邦“兴汉灭楚”中建了奇功。这让纪信将军在家乡是多么风采,多么荣誉,多么了不起啊!如今,这里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历史有名的家乡人物,特意在县城修建了一座偌大的城市广场,名为“安汉广场”,在安汉广场一侧还建了一条城市大道,名为“安汉大道”。并在广场中央雕塑了几匹巨大的石雕骏马群像,它们奋力齐奔,以一种龙马精神与奋奔不息的精神状态展现给人们,令今人与后人观后无不敬佩并叹服。

    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有一位名为谯周的西充籍人也非常了不起。谯周,字允南。大约出生于公元201年,卒于公元270年。他自幼好学,成人后通经学、善书礼。由于他才华横溢、博古通今,被当时蜀国的诸葛亮先生在领益州牧(驻成都)时,任命为劝学从事。后又任命他为中散大夫、光禄大夫。总之,谯周先生当时很受诸葛亮先生的器重。后来,诸葛亮先生做了蜀国丞相后,曾亲口告知后主刘禅,称谯周先生此人不可轻视,应多加尊重,必要时可参考与听从此人之妙计为是。

    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因谯周劝蜀主刘禅降魏有功,被魏国国君封为阳城亭侯。后魏国并入晋国后,又被晋国国君任命为骑都尉。谯周先生一生著有许多著作,其中《古史考》等著作至今还保留着他的稿本。在谯周先生的家乡西充县槐树镇某村落里修有一座偌大的圆形石墓,即在他当年逝世后,被家乡人运回家乡安葬在此。如今,这里的父老乡亲依旧缅怀这位当年从这里走出去的杰出人物。

    除了以上西充籍的历史名人外,公元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4月2日,这里又诞生了一位近代历史名人,那就是我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张澜先生。张澜先生出生在西充县莲池乡的一户贫苦农民家里,他从小勤学苦读,长大后离开家乡独自去外面深造,并接触了新文化理论与学术,同时结识了许多爱国人士与有识之士。本就正直、善良、无私的年轻人,面对当前的国内战争,国外凌侵,不堪忍受与视见百姓们的贫穷苦难,于是下定决心从此组织并参加爱国运动,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解放初期,张澜先生通过不懈的奋斗与努力,与那些仁人志士一道,创建了中国民主同盟组织。新中国成立依始,张澜先生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选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国家副主席,深受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尊敬与喜爱。之后,张澜先生又担任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城楼上面站立在毛主席身边(右二)的那位下巴留有长长胡须的老者就是张澜先生。总之,张澜先生这一生的成就与他的丰功伟绩不只是他个人的辉煌,应该说是国人的骄傲,更是他家乡人的骄傲。故而,如今他家乡的地方党政领导与当地的乡亲们正热火朝天地为已故的张澜先生修建故居,并把他家乡所在的莲池乡(整个乡共12个村)全部规划建设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革命人士纪念地”。力争将此地规划并打造为“国家4A级的旅游地”。2012年4月初,中央民主同盟会还组织全国各地的本组织、本系统的一些组织机构在此共建了“民盟林”。在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树声同志的带领下,亲手为该林栽下了许多树木,以此表达对张澜先生怀念之情。

    其实,在此之前,中央电视台还特意拍摄了一部电视连续剧,名为《民主之澜》,于那年某时期的每晚20点正的黄金时间在中央电视台第8频道准时播出。随后,四川电视台也在某一时期每晚黄金时间的20点整通过《四川卫视》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并敬仰张澜先生的观众朋友播放此长篇电视连续剧。以此纪念并缅怀先生革命与爱国的一生,同时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

    除此之外,西充这片热土上还有诸如大唐高僧何炯、民主人士鲜英和其子鲜恒父子俩,以及在改革开放之初担任国家林业部部长一职的杨钟等这些名人名家。他们都出生并成长于这方偏僻的山野之中。

    综上所述,自古以来西充这片土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物与杰出之士,他们都为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团结,国家的富强等方方面面做出过自己应有的贡献,献出了各自微薄之力。同时,也为他们自己与各自的家族,及西充本县的父老乡亲们增了光添了彩。应该说这些人不单是西充人的骄傲,还是南充人、四川人,乃至全国人民共同的骄傲。这些优秀与杰出西充人、南充人、四川人,特别是那几位特别杰出的川东人,的确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仰与学习的。

    人常言:识时务者乃俊杰。依我看,西充人就非常识时务。他们中许多人分得清当前的形势,他们中许多人看得清社会的发展方向,他们中许多人漓得清真理的真正存在。为什么这么说呢!别的且不论,单说上文中讲到的纪信将军、谯周大夫、张澜先生,这三位智慧之人吧。他仨都具有扭转乾坤,保国护民,以天下为己任,以大局为重,以民生为本的博大胸襟与爱国热情。他仨的共同理念是尽力避免战争与纷争,尽可能避免杀伐,不愿看到尸魂遍野,血流成河的人间惨状。而是以不用一刀、一枪、一弹的劝和、劝降、诓骗等办法达到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祖国统一的目的的。这里面的纪信将军就是以“诓楚归汉”而兴了汉室的刘邦之主,属一大奇功。谯周大夫的“劝蜀降魏”同样是奇功一件。张澜先生的“民主同盟”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政治手法,同样也达到了团结一致,共同建国的目的的。这些难道就不说明西充人的超人智慧与真知卓见吗?应该说极端地凸显并真正表明这么偏僻落后、这么不起眼、这么鲜为人知的小小地方,能出这么样几个“怪才”,那可是真正的奇迹啊!首先说,为什么历史上那些君王、君主、帝王会听信这几个西充人的高见呢?这几个西充人又哪里来这么大的本事呢?这无疑就是值得研究的一点。说起来还是一件怪事儿,难道是历史的巧合?不能够吧!此真乃“西充之三杰”呀!

    说起西充这片热土,就没完没了。这只是介绍这方水土里的人,还没介绍这里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自然风貌、土产特产、工业企业、民间工艺等呢。

    广元湾村只是西充县全县近600个行政村中之一的村子,而且还是全县最偏远的村庄。但如今这里各方面发展迅猛,村里村外的面貌得以较大的改观。

    当前,各地农村掀起了新一轮土地流转,并大力投入家庭农场建设。广元湾村所在的西充县,在农业发展上也不甘落后。这里不但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还在土地流转与农业发展招商引资方面大下功夫。前些年,该县就招徕几位台湾老板在该地投资兴业,这些老板扎根此地后大量承包农村土地,搞起了以种植为主辅以养殖相配套的现代农业。为当地的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之前,在广元湾村邻村的凤头山村,有一个本地老板与该村几位在外折腾发了财回到家乡的本村人,一起合伙在这个村子里承包荒山与土地,也在为发展现代农业大兴实业。这一切,不能不说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广元湾村也在盼望与招引前来投资农业发展创业者光顾。因为这个自古就特别偏僻落后的村庄,也想利用自身有利资源,将村子里大量土地和荒山开发利用起来,为生活在的村民造福而积极谋划着、期待着。

    前不久,广元湾村在环境卫生上进行了一番空前的大力整治,并拿出了一贯的与长远的措施。当时,村子里许多人还不大理解。当时有人认为,这无非跟以往似的也就是一阵风,大不了走走形势而已。没料想,在乡党委与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与统一部署下,在村领导及村子里全体党员干部的积极配合下,全体齐动员,在村子里找寻一处交通便利之地且比较合适的空闲地块上,修建了一间标准的卫生垃圾回收站。随后,还配备了2名专职的卫生垃圾清理与管理员,他俩都来自本村的居民,他俩各自分管的村社片区居民家中的垃圾。 别看就这么样既显低下,而且别人非常看不起的岗位,却通过不少居民积极竞争才取得各自的岗位的。非常之不易。按有关规定,他俩必须定期并定时去到各自分管的责任区打扫、清理、清除、回收该村居民家庭的生活垃圾。为此,村、乡(镇)、县,市、省均有领导做不定期且不定时的抽查、检查、巡查。这无疑就显得非常之重要,这无疑就显得非常之正规了。这3位新聘用上岗的农村环卫工,在工作时均穿着统一配备的“粉红色马夹式”环卫工人的着装,那两位负责居民家垃圾的村里环卫工人,各自推拉着一辆按标准制作的垃圾回收手推环卫车,在村里自己所负责区域的居民房屋前来回服务。政府还在每家每户的房屋前及居民相对集中的地点,特意免费配置了标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两只塑料小圆桶及集中回收存放的大塑料圆桶,作为各家各户的垃圾回收指定器具。真正的用心良苦,真正的一步到位呀!不久,村里配备了2 位打扫村道路的保洁。这些小事情的落实施行,真正成为了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一道新的风景线。这让居住在这方山村里的人们,对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有了新的认识。

    原来,不只是广元湾村,不只是广元湾村所在的乡。之前,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全国各地的农村都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实行了这一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期化的工作施行与落实之中。其实,这看起来是一件不大的事儿。但对于农村之中生活与居住的农村居民来说,应算作一件大快人心的大好事儿。也是生活与居住在我国广大农村的广大农民朋友们所欢欣鼓舞的一件实事与好事儿。大家表现出欢迎并积极配合的姿态。真是上下一盘棋、政令畅通、政通人和啊!

    前不久,广元湾村北面所在那个名为“凤头山”的邻村“凤头山村”,在该村领导的积极倡导下与决策下,决定为全村村民的生活饮水问题根本得到落实。这个村新出台的居民“饮水方案”是在该村范围内寻找几块合适的地儿,打几口大井,修建水塔,使用电力抽水,保证供应全村居民饮水的“自来水饮水工程”。对于这样的村子来说,这个“村级居民生活安全饮水工程”无疑又是一项新的创举。真正受益的无疑是居住在这个村子里的居民了。有了这样的先例,诸如广元湾村想必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效仿,也会步其后尘的。因为农村村民生活饮水问题,同样是当前党和国家及地方各级党政部门所关心与关怀的大事情,任何地方都应积极响应并具体落实才行不可懈怠。因为,这项工作同样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事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令广元湾村人历来所感到叹息的是,无论什么大事情或好事情,总让邻村的凤头山村走在前面,他们村总是先进村。难怪人们常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那么,人家凤头山村当然只有走在前头,而不甘落后了哟!才对得起该村村名儿中的“凤头”二字。看起来,广元湾村还须努力,必须紧跟步伐,才不会落后的。

    最近,各地正在打一场中央及省里号召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广元湾村所在市县,同样积极贯彻执行并认真落实。各乡村随即掀起了一股扶贫开发的行动高潮,以实施“精准扶贫”的策略与措施,实行干部“挂、包、帮”的原则与方案进行一对一的帮扶举措,在已确定的扶贫对象户家庭房屋前,张贴着“精准扶贫‘三挂钩’干部帮扶联系表”。联系表中公示被帮扶对象的贫困原因;帮扶干部的联系方式;帮扶措施与年度目标等内容和事项。真正做到了“三公开”的工作原则与先进合理的工作方法。这些政策及措施能真正得到具体落实,必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的。政府残疾人联合会与民政部门级基层人民政府,在对特殊困难残疾人和精准扶贫对象在房屋维修、改造、新建等方面,都做到了政策性与针对性的具体落实。自此,大家心中无不暗自赞赏。

    从此,居住与生活在像广元湾村这样村庄中的那些农村绝对困难户与相对贫困户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有了新希望,有了新盼头。为此,那些困难户兴奋不已,那些贫困户翘首以盼。

    广元湾村村子不大,而且特别偏僻。但这里自古以来就发生了不少大事小情。此前,村里罗老医生的第五个儿子,即他家最小的那个儿子,人称罗老五的。之前因身患疾病无法继续坚持工作,在京各大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后无有任何好转,随后难以割舍地离开了自己工作与生活了近二十载的首都北京,从此告别了这座自己奋斗了多年且自己非常热爱的大都市,由京返乡调养身体。如今,同样成就了一番功德。

    事情的由来是这样的。就在罗老五由京返川于自己家乡村子里的老家调养身体这几年中,他仍自强不息,以顽强的精神与惊人的毅力,坚持不断地从事写作,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长达近百万字之多的文学作品创作。这部名为《老幺的苦乐年华》的纪实性长篇故事属自传体小说类文学作品,之前经国内一家出版社审定,准备按上、下集两册一套为其出版。当下,双方正积极筹备该著作正式出版与全面发行的相关事宜。此前,北京一家知名文化传播公司已决定将这部文学作品通过互联网平台在多家网站(店)进行网上售书,向全世界所有文学爱好者传播这部正能量的励志自传体小说。这部新作一经问世,即会与广大读者朋友与文学爱好者见面的。罗老五,笔名“书龙”。他向读者朋友们讲述了自己出生、成长、创业及命运改变的人生经历故事。从而,反映中国自改革开放前后的真实历史事件及社会发展进程。折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作者自身命运的起伏,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与社会变迁。该作品旨在弘扬道德、弘扬正气;推崇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精神实质。属于一部真正的正能力精神文化文学作品。对于青年读者朋友而言,也算得上一部真正的励志篇。相信会给广大读者朋友与广大文学爱好者带去一份精神与文化享乐的。

    这是罗老五在与病魔做顽强的斗争中,在终日病痛的折磨里,在农村这样艰苦的环境条件下与自己独自艰难困苦的生活中,以惊人的毅力与不屈的精神而造就的。此前,罗老五这一精神与行为已惊动他所在县县里有关领导。他们都为这个处于“低保”与“残疾”的状况之中的一个病患者这种精神与毅力所感动。如今,尽管罗老五所著作的新书尚未真正问世,但已印出少量样书。在罗老五的家乡,特别在他所居住的那个村庄“广元湾村”的村里村外,这一时期来这件事情竟成了一件天大的奇闻。这难道不令这些乡亲们感到震惊?这难道不令这些乡亲们感到骄傲?这难道不令这些乡亲们感到自豪吗?这难道不令那些知情者感到叹服?遗憾的是,已离世十余载的罗老医生劳苦一生,他为自己家庭养育与培育的几个儿女中,如今出了这么有点点名气儿的“人物”,老人家却不能得以知晓。罗老医生膝下几个子女中,除了老五外,其他几个同样有出息。

    罗老五身残志坚的“勤奋事迹”随之在当地不少新闻媒界得到大力的宣传报道,西充网、西充电视台、西充时报、南充网、南充电视台、南充日报、南充晚报等媒体先后对他的事迹进行了祥实的宣传与报道。随之,各大网站相继转载进行宣传报道。关于这方面的详情可通过网络搜索罗老五便可了解与悉知的。2016年7月,罗老五的《老幺的苦乐年华》自传体小说还获得南充市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颁发的“2016年南充市第二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艺术作品展示优秀奖”荣誉证书。2016年9月,南充日报以人物专访的形式将罗老五的《老幺的苦乐年华》自传体小说定性为“励志小说”的在该报一版面进行了专门报道。2016年11月11日至14日,南充市残联将罗老五的事迹与作品带到四川省西昌市,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作品展示活动。说不定,他的事迹与作品还会被省里报送到即将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作品展示活动呢。总之,这样些小小的成绩与成就,更激励了罗老五继续走文学与文艺作品创作道路的激情。

    《老幺的苦乐年华》电子书已向全世界公开发行,纸质书即将发行。

    几年中,罗老五还创作了五百余万字的文学、文艺、曲艺、影视等各类作品。其中长篇故事《老幺回乡记》已即将出版发行,纪实文学《我的文学创作园地》一文带给读者深深的思考,丰富了读者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了大家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乐园。除此之外,他还在多家网络平台发表了多篇原创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之前,国内多家媒体对罗老五的事迹和精神着力宣传报道。他的正能量作品与励志人生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也鼓舞了不少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

    如果罗老五的父亲这位以道德水准作为自己一生中的思想与行为准则的老人在天有灵的话,他应该会获悉的。这位已故老人一定会为自己亲手培养并调教出来的晚辈个个均是好样的而感到欣慰的。就此,这位已作古的老人家一定会含笑于九泉的。应该说,从广元湾村出生并成长起来的罗老五这些小小成就,不只是他一家的骄傲,同时也是广元湾村及其附近乡邻们的骄傲。

    就在今年(2016年)春节前夕的大年三十中午,这个举国上下阖家欢聚的快乐日子里。在罗老五家所在村社与其邻社的两个社,凡留守在家中的老幼居民,及那些从外面回来与家人和亲人团聚一起过春节的异乡漂泊者,由其中几个比较热心且特别热情的回乡过年的青壮年发起,组织(邀请)这里所有父老乡亲(即各家老小),在罗老五家邻居家的大院坝里摆上个十桌八桌,来他一个大团年。

    广元湾村的这两个社,多年前同属一个社,曾有过一段分离为两个社的经历。不过,如今合并为一个社。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无论怎样,这里的人们同为一家亲,彼此间都非常要好,一团和气的和谐场景。几个回乡过年的青壮年年岁都不算大,却在外干出点名堂,像似挣得一些钱回家来,腰包已臌了起来。如今,这些青壮年非要张罗摆上个哪样“坝坝宴”,非说要与父老乡亲们共欢乐、同喜庆,共庆这美好的传统佳节。这真正是这个地方历史以来别开生面的一种习俗,好像其他地方早年就有这样的民间习俗。的确,之前在其他地方早就有这样的聚宴(坝坝宴)习俗。但在偏僻落后的广元湾村这样的山村之中,却是大姑娘(新媳妇)坐花轿第(头)一回。

    那日,聚宴场面非常热闹。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且不论,单说乡亲们彼此间那种真情流露,相互间真切的话语,借此机会情感都得以交流与沟通,把这个小山村给换了一个新的天地一般。

    之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习俗应该一直延续下去更好。散席时,除六十岁十以上的老年人外,那些挣了点钱的青壮年男子汉无论在家乡发展的,还是在外打拼的,非要表示自己的心意。只见他们纷纷掏出数额不等的现金来,作为对家乡人辞旧迎新的贺岁献礼。发起人与组织者将这笔为数不多,但也不怎么显少的“爱心捐赠”收入,充入这次筵席的所有开销,剩下的资金打算为家乡所在村里的道桥修补、路灯安装、建老年活动场所等方面做些实际的公众性的建设与服务。 真是皆大欢喜,真是乐哉!美哉!

    如今,居住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上了安宁与幸福的生活。当前,这个乡村已初具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如今,居住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党的“十八大”精神与政策的鼓舞下,正以建设家乡奔忙着,各自正为自己未来美好的生活奋斗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中,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氛围里,在党中央“十八大三中全会”所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大家正以积极向上的精神,为迎接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及为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前进着、努力着、奋奔着。居住与生活在这里这些聪明勤劳的山里人,都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断追寻着。

    ——祝愿家乡的一切未来更加美好!

     

                                        

    作者:  书 龙

     

    2018-6-3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